掌上济宁讯 (记者 刘利民)
它是无声的威严
它是伟大的存在
它因富足而能慷慨
胸怀坦荡、性格开朗
只知放射、不求报偿
大公无私、照耀四方……
记者愿将艾青先生的《光的赞歌》,借以献给正在采访中的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在霍小采访的日子里,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霍小也有一束叫做“和雅”的光亮,源自于昨天,闪烁在今天,烛照着明天。霍小“和雅”之光,来自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来自于中国教育的进程,来自于霍小辉煌的校史,来自于“霍小人”教育的担当,内化为霍小的灵魂和性格,形成了霍小“文质彬彬”的教育生态。
让记者感动的是,在当下新时代,给“和雅先锋号”充电赋能的,更有“党旗”和“党徽”——党建引领,成为霍家街小学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和雅先锋”的文化能量源自“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霍家街小学的师生,在学与教中,相关、相联、相生、相长。
总校校长李玲玲认为:和雅文化,是知行文化,既要“知”又要“行”。行动之前,要先学习。
善学者,善思,也善良。学习与思考,让李玲玲校长对教育体悟更深切,也对学生及家长理解更深透。理解是沟通的前提。近来年,李玲玲倡导并带领全校师生读书,收益甚大,教育内功巨增。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必大谈读书之必要。她认为,从读书学习中,可以找到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她想让很多的老师与家长,寻找这把万能的“钥匙”。
王志岚老师教过一名学生,在班里情绪经常失控,一旦发作起来,便歇斯底里,对人很不礼貌。王老师曾将孩子的父亲请来,共商教育对策。未料父子刚见面,学生还没说话,就被家长一脚踢开。家长曾带他做心理诊疗,甚至远到京城就医,终无明显好转,孩子也绝望地说:“我想自杀。” 去年,一名学生家长来电,向王老师咨询如何教子。在电话中她一直在哭诉,说当年自己因几分之差,无缘重点高中,终无缘理想大学,抱憾至今。现在为了孩子,她将工作放弃,专门侍候孩子,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产生了逆反。她曾看过心理医生,绝望之际,她想到王老师……这些情况,让王志岚感动痛心,也促她深入思考,如何破解当下教育难题?
作为“和雅先锋”中的一员,王志岚首先想到“和雅”——教育的和谐,家庭的尚雅。首先,对孩子要理解,要倾听,要客观,常怀悲悯之心。
王老师的教育法门,就是“温柔而坚定”。即使在疫情期间,王老师也经常戴着口罩、买些水果去家访,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最让她“闹心”,也最让她“挂心”。在不断地努力下,班级的教育链条延伸了,教育细节生动了,教育情感丰沛了,教育效果显现了。她的市级课题《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也因选题的精准与深刻受到好评。
马晓梅老师,从教34载,始终在一线,长期担任语文及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尽管面临退休,从没放松学习进取的脚步,总是挤时间加强政治、业务理论的学习,保证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即使身体带着病痛,仍将更多的爱心和宽容奉献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仍把更多的热心和帮助留给青年教师,引领他们专业提升。
霍小按照市区两级教育局部署,深入开展“带头笃学慎思、学以致用,争做读书学习先锋”活动,建立三大特色课堂,打造“文雅”书香团队。以“两学一做”“读书行动”学习教育常态化为依托,以“三大特色课堂”为阵地,引导党员认真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开设固定课堂,落实“三会一课”,建立“支部生活日”制度,推动党组织生活常态化。每月固定一日组织4个党支部统一开展党内活动,以“四讲四有”“四个合格”为标准,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并撰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开设流动课堂,针对部分离退休党员行动不便的实际,将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等必学书目资料,组织党员一对一联系送学上门。开设掌上课堂,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运用“学习强国”平台、“灯塔——党建在线”、教育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建立党员微信群、学习强国交流群,目前,霍小已有20余篇报道、19个精品课例荣登学习强国平台。
通过扎实永续的学习,无论党员干部,还是非党教师,通过培根、固本、厚德、润心、启智、生慧,教育素质大增,教学能力大升。
学习,上进;不断学习,不断上进。让霍小“星光”灿烂,“才德双馨”的教师,一批又一批涌现。陈君利、张艳芳、王海燕、李文玲、宗海燕、焦彤、李斌、李冬梅、李泉宁、石焕香10位同志,被学校党总支授予“师德模范”荣誉称号。
“和雅先锋,就是要冲锋在前,学思更深些,爱生更多些,工作更好些,成绩更优些。”孙友贵副校长对记者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和雅先锋”的文化能量源自“弘毅自强”。
弘毅自强,作为我党的富贵精神财富,也作为霍家街小学的精神法宝,一直激励着霍小人奋然前行。
74岁的霍家街小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得益于这种精神的佑护。
记者曾受李玲玲校长之邀,参与了校史馆的编写工作,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霍小校史馆,既是学校的一所资料集散馆,又是学校文化的涵养馆,还是党员教育的学习馆。是党领导学校发展壮大历程的有力见证,也是党的精神在学校精神的具体展现。
李玲玲重返霍小担任校长之后,更是在传承前任管理智慧的基础上,与时倶进地提出“和谐尚雅”的核心文化理念,践行“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办学理念,将学校精神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之境。2017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即“全国文明单位”)。
邓敏老师已是55岁,却乐做“孩子王”,坚守教学一线,教龄已达34年。她的习惯,早出晚归。清晨,总是最早出现在班级;傍晚,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校园。家人们说邓敏: “她的心,在校园。”邓敏心在校园,因为爱在校园。当然,她也爱家,但是,她知道,爱与爱之间,同工却异曲。一种爱侧重感性,比如对家人;另一种爱,侧重于理性,比如对学生。当然,两者皆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田云老师自1991年参加工作起,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即使身体再是不适,也从未误过一节课。每天早晨,她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校,提水、通风、清洁,迎接学生;下午离校前,她总不忘关窗、断电、锁门。这些活儿,看似微不足道,但又十分重要。三十春秋,天天又月月,月月复年年,坚持不懈,就是不易,也是不凡!在工作中,田云是“拼命三郎”。2015年初夏,新疆的对口学校,来校观摩班队会,学校决定,由田老师的班来展示。接到任务的当天 ,她上完课,就着手准备,定主题、设程序、会串词、选节目、选主持……待初见端倪,才发现自己全天只吃一顿饭。次日,又做课件直至凌晨3点。第三天,班里排练时,她突感不适,昏迷过去。孩子们都吓哭了,幸而抢救及时,才终无后患。第四天,她又摇摇晃晃地来到学校,同事们劝她回家休息,她说:“我若不在现场,担心队会难保效果,关乎民族联谊,事体重大不可轻心。”2019年8月底,正在备课的田云,感觉心脏跳得异样,去医院检查时,确诊为严重室性早搏。她带着24小时心脏监护仪走上了讲台,老师们说她上课不要命。她笑笑答,等放了假,就去住院。
象邓敏、田云这样的同志,在霍小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和雅先锋”们,践行着党员的崇高职责,也实现着学校的教育梦想。
“弘毅自强,追求卓越”这八字精神,即霍小精神。它来自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深处,成长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之中,形成于霍小教育教学的扎实实践里。这种精神基因极其强大,在霍小文化血脉中传承,感昭着并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爱尽精微,和以致雅
“和雅先锋”的文化能量源自“和谐雅正”。
“和雅先锋”党建品牌的创立是霍小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和雅先锋”之称谓,既来自于党纲、党章,又来自于霍小精神,乃学校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开展“和雅育人,争当先锋”活动,就是以“两学一做”“读书行动”学习教育常态化为依托,带头笃学、学以致用、争做读书学习先锋;以“爱心”“责任心”的无声担当为双翼,带头以德立教、以身示范,争做师德行风先锋;以“智雅课堂”“双培双带”研训为重点,带头参与教研活动、落实教学常规,争做教育教学先锋;以“志愿服务”“四导一助”实践活动为载体,带头友爱互助、无私奉献,争做群众满意的服务先锋。
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国向琴自豪地说:霍小的“和雅文化”,既有着“和雅”的大爱,也有着“和雅”的智慧,更有着“和雅”的教育,可化“不和”为“和”,可化“不雅”为“雅”。
马晓梅老师班里,有一个孩子,周末在家,不写作业,为躲避家长,甚至连续几个小时把自己反锁在屋里,父母用尽方法,他就是不开门。家长焦急万分,给马老师电话求助,在她的耐心调解下,孩子才走出房间。马晓梅找这学生谈心,他始终一言不语。马老师真诚地注视孩子的目光,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用动情的语言同他交流。老师的肯定、欣赏,给他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后来表现越来越棒。
党建引领,进一步浓化“爱尽精微,和以致雅”的校风,工作压力难消坚强意志,身体劳累难阻向前的脚步。教师们凭着努力和实干,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精致完美,用真诚和热情打动着孩子的心灵。他们因教育而美丽,因默默付出而熠熠生辉。2019年度,学校专门奖励了一批 “最美教师”殊荣。邓敏、王志岚、高环、赵黎、李惠、黄春华、李萍、郑龙胜、郭东丽、庞玉美十位老师获此殊荣。
李玲玲校长认为,党建引领工作,受益最大者则是校长。李玲玲不但是“和谐雅正”的真正倡导者,也是“和谐雅正”第一执行人,2012年8月任校长后,坚持任人唯贤,五湖四海。有的青年教师,被提拔为干部,事先一无所知,待接到重用后,还将信将疑。
党建,让霍小党旗更红,让霍小党徽更亮,更让党的教育事业红红火火。近年来,学校各种荣誉联袂而至。学校先后被评为 “济宁市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校”, “济宁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任城区“十佳群众满意学校”,济宁市教育局授予“义务教育群众满意先进学校”,任城区“五星级”党组织, 2020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委对全国文明校园的复查验收,继续蝉联“全国文明校园”。学校党总支书记李玲玲荣获济宁市任城区首届“初心榜样”荣誉称号。
追求卓越,无私奉献
“和雅先锋”的文化能量源自“追求卓越”。
在霍家街小学,追求卓越,既是学校精神理想,也是文化追求,更是老师们的行为自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以此为目标,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力促着教师们卓越;老师通过教育教学,在工作实现着卓越。
霍小的党建工作,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师德工程、读书工程,修身正德;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笃学育人。
霍家街小学的党建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教师为本、和雅育人”,融入到教学管理、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杰出,就是非凡,就是超出一般,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体现在教育上,就是铁杵磨针、点石成金。
怀揣教育梦想,张茜老师于2008年踏进霍小,不但光荣入党,而且成为数学教研组长。张茜大学时,学的是中文专业,来霍小报到时,碰巧数学教师紧缺,校领导问:你愿教数学课吗?她说:“学校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张茜上课总是激情四射,课堂自然充满生机,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张茜制作的微课《认识钟表》也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精品课程”栏目选录。她带领学生录制“白衣天使,我想对你说”的抗疫宣传片,为武汉加油,向奋战在一线的英雄致敬,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响应。
耿腾飞是霍小优秀青年教师的代表。数学课上,耿腾飞带领同学们学习圆。但是,课堂并未只限于知识本身,而是升华为文化的层面。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圆,一中同长也”等俗语、典故里,孩子们惊叹于古人超凡的数学智慧;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学生思接千载,一种对数学灵魂的油然敬意。
刘培老师班里有一个叫小轩的孩子,患有孤独症,在班里表现异常。刘老师将更多的爱给了小轩,陪他在操场玩耍、教他写字、感受身边的世界。尽管开始时困难重重,但刘培坚信春风化雨、水滴石穿。果然,随着师生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小轩开始对老师有了更多回应。 为了让更多孩子和小轩做朋友,刘培组织班里的孩子们观看了一部有关孤独症患儿的电影,让他们了解来自星星的孩子,了解他们的珍贵,也懂得关爱的重要。
青年老师们的业务提高和全面成长,得益于学校近几年提倡的“智雅课堂”教学改革,得益于学校的“三航工程”和“双培双带”工程,极大地壮大了“和雅先锋”的力量 ,是霍小“和谐雅正”文化在新时代的“亮点”之一。
在霍小,有不少老师,堪称卓越。比如王志岚、高美华、李英、邓敏、田云、黄春华等。
当然,还有书记校长李玲玲,及其她的前任们。
霍小党建工作的持续引领,护佑着教师们的茁壮成长。学校人才济济,百花满园。目前,拥有6名山东省特级教师、18名山东省教学能手、3名济宁市杏坛名师、3名济宁市特级教师、3名济宁市学科带头人、27名济宁市教学能手、15名运河名师、61名区教学能手,全国省市区级优质课执教者一百多人。
在以“和雅先锋”为主旨“党建文化场“中,老师们历经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过着的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们在这里,优雅的成长,和乐的奉献,幸福的收获。
“和雅先锋”的文化能量,也源自“追求卓越”。
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广大教师的优秀品格。霍小教师的奉献精神,不但感动着学生及其家长,也感动着整个社会,也感动着前来采访的记者。
高美华已于数年前退休,按说可以在家休息,可她仍然坚持上班。身为党员干部,她对工作的态度,认真、严细、负责,原则得无以复加。李玲玲戏称她为:“马列主义老奶奶”。她的丈夫、女儿、同事,也都认同。可高美华对此却有异议,她对记者笑言:“我不是老奶奶 ,心态年轻着呢。”
心态的年轻,更多地体现于工作上,就是比年轻人更拚。
2010年,高美华从楼梯摔下,迎面骨开裂,缝了五针。第二天,就让老公把她送到学校。国向琴说她:“您伤得这么重,怎么又来上班了 。”高美华说:“我来了,为的是让学校放心。”霍小总校区前期扩建,黄家街扩建,桃源、任安、润德三校区的新建,从拆迁到施工,中间手续繁多,现场管理则要求更高,这要求校方无论建筑业务还是对施工程序,都必须相当熟悉。这让高美华倍感压力,她三个工地轮流转,骑着车子满城跑,每天很晚才回家……
李玲玲校长本是一个追求完美之人,高美华可谓与之高度同频。从2011年1月到次年9月,天气再是恶劣,跑手续的速度从未稍减,任城教体局也对霍小手续办理之快而惊赞。省纪委组织专业人员对全省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对霍小的工作很满意,说是惟一一个每项手续全部合规的单位。
无私奉献,一旦成为习惯,便会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文化。面对学生,面对工作,霍小的老师,永远忘我、无我。
忘我、无我之精神,在校领导身上体现得更是充分。2013年春天,李玲玲和高美华两位校长,为了绿化和美化,在总校校区种树,从早6点开始,到晚12点结束,每人提一只玻璃杯,忙活整整一天,午饭也是在校园,高美华隔着铁篱笆墙,买了四个烧饼,便是两人一天的饭食。
2020年3月初,正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事情,为了配合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保证学生们按时拿到图书教材,桃源校区党员教师魏锋,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号召,成为“教材分发”青年突击队的一员,他主动放弃休息,冲锋在前,不怕脏不怕累,对教材进行分拣、装袋,同时,根据学生居住地信息进行分时段、分批次到学生居住地进行发放,及时通过电话、钉钉等方法通知学生家长领取。因为在寒风里站了整整五个多小时,魏老师全身冻透,当晚上就患上重感冒。但是,第二天照常进行线上教学,不耽误一节的课程。他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人民教师”四个字的意义。
霍小的党建引领,成为一把燃烧的火炬,将“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光点亮校园。
霍小的“和雅先锋”号,成为一曲时代强音,响彻在济宁杏坛,也响彻在孔孟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