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张静涵)7月1日下午,济宁市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济宁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了100周年主题系列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介绍了济宁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近年来,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坚定不移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了2020年度、三年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治污攻坚任务目标。2021年1-5月份,全市PM2.5浓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21,同比改善5.1%;优良率68.2%,同比增加5.7个百分点。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济宁市全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从2003年起,南四湖水质连续18年持续改善,湖区水质实现了由劣五类向三类水的跃升。2021年以来,21个国控断面全部均值全部达标。
(三)土壤和危废管控工作情况。济宁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为目标,解决了一批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市245家重点工业产废企业已全部实现视频监控“三卡口”覆盖;运输环节,要求产、运、处三方必须严格危废转移联单制度,不允许产废企业直接与运输企业订立合同,而由处置企业确定第三方运输单位。
科学谋划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济宁市将聚焦“剑污降碳”工作,实施南四湖污染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大格局基本形成,建成更高品质的美丽济宁。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提升移动源污染防治水平,实施国六柴油货车、国三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新能源车迭代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强化各类扬尘源管控,全力打好夏秋季臭氧攻坚战,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持续优化调整“四个结构”,持续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
(二)打好碧水保卫战。市生态环境局将全面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短板,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和水体净化等工程,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精准治理工业企业污染聚焦汇入南四湖的河流,开展涉氮涉磷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持续开展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杜绝污水“零存整取”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我市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
(三)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化“绿满济宁”国土绿化行动,完善林长制体系,实施4万亩宜林荒山绿化工程。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到2022年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到2024年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100%,到2025年未稳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达到30%。健全土壤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改良修复,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四)持续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期间,市生态环境局将重点完成地表水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落实重点企业周边地下水、土壤环境试点监测。做好非常规污染物监测,服务执法检查和夏季臭氧控制。抓好污染已自行监测,倒逼企业达标排放。
(五)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紧盯顽固问题、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行政区域边界突出环境问题,对症下药,实现精准、高效打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推进,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禁止“一刀切”,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建立健全防范化解矛盾隐患和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
(六)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三级六长”和“扁平化”指挥机制,全面提升环保指挥体系建设质量和水平,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业务督导调度指挥中心,为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