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朱磊 汪淼)近年来,济宁市作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部署,持续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聚焦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围绕严密组织体系、健全四项机制、抓实四红项目、擦亮一个品牌,健全城市基层党建“1441”工作机制,全市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周期推进,不断丰富城市基层党建“济宁路径”实践,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严密一个体系,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聚焦赋权增能减负,制定赋予街道“5项权力”的“1+5”制度体系,推动街道党工委把工作重心转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不断优化街道管理体制,健全组织体系,推进资源力量下沉,将原来相对分散的办、站、所、中心等机构综合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调整充实党建、综合执法、为民服务、网格化服务等机构,推行“一站式服务”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完善“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除明确98项县乡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外,针对42项街呼区不应、部门推诿扯皮问题,进一步细化举措、压实责任。明晰县乡职责和县直部门间职责,强化街道对派驻执法人员的统一指挥,实现“区属、街管、街用”。加大“下考上”的权重,街道对派驻机构履行属地职责考核占派驻机构考核权重的60%,任免派驻机构负责人需书面征求街道意见,充分调动起街道和派驻机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治理整体合力。
高质量抓好社区“两委”换届。换届成功与否,事关基层稳定、基础牢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更加注重选拔治理和服务能力强的干部,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提前开展分析研判,严格把握人选资格条件,推动“两委”班子年龄、学历结构“一降一升”,提升人选质量。目前,全市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换届前下降4.84岁;社区“两委”成员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12.92%。全市社区“两委”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全面建设居民小区党支部。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深化网格化党建工作,围绕把网织密、把格做实,制定加强城市居民小区党支部建设引领小区治理的《意见》,在全市铺开居民小区党支部建设工作,推行共产党员户挂牌,向居民小区延伸党组织触角,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的组织架构。目前,全市建成小区党支部1664个,覆盖98%以上的小区,1.1万余名党员纳入小区党支部管理。各县市区先后公开招考1200余名专职网格员,全部下沉到小区、网格,按照“6688工作法”开展社区治理。
大力推荐选拔楼栋长。探索居民楼宇党建“微治理”模式,全面推行“楼长制”,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每个楼栋推选公道正派、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群众威望高、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群众,明确楼长职责,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楼栋治理、服务居民群众,协助街道社区、小区党支部开展工作,实现“大家的事大家管”。加强对楼长的关怀激励,对表现突出的楼长进行表彰,定期走访慰问,开展事迹宣传,以多种形式关怀激励楼长队伍。任城区济阳街道连续8年在5月20日举办“楼长节”,对楼栋长进行表彰激励,带动更多的热心群众参与社区服务。
推行四项机制,确保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有效运行
健全一网统筹、有呼必应的服务供给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精细化,市级依托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网格呼叫、分级响应、部门报到” ,推动“街呼区应”向社区、网格延伸。制定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社会治理的“1+20”制度,厘清街道与区级职能部门事权边界、明确网格承担的工作任务,列出网格清单,涵盖党群服务、社会事务、矛盾纠纷等8大类131小项,明确“呼叫什么”“谁来响应”,实现有据呼叫、精准呼叫。健全呼叫闭环管理链条,建立事项办理一日受理、两日办结、三日反馈的“123”工作制度,强化对“响应”平台的利用,需要区直部门响应解决的,由街道上传呼叫平台,平台直接派发至区直部门,明确由党委、政府督查机构负责受理、派发、督办街道通过平台上报的事项,跟踪督促落实。强化考核问责,制定呼叫响应考核办法,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对 “迟响应”“不响应”等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年终考核时扣分,调动部门响应的积极性,实现有呼必应,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规范顺畅、全程公开的民主协商机制。全面推广“居民说事、拉呱说事”,小区党支部、社区党委、街道党工委、联建部门等同向发力,搭建居民直接参与、部门单位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共同解决社区事务的平台。深入挖掘儒家“和为贵”“善为本”文化内涵,提出“和为贵”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搭建市、县、街道、社区四级“和为贵”平台,优化流程,通过主动找事、分类理事、民主说事、明责干事、公开评事、追踪查事,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对收集的问题,由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梳理汇总,按照问题类别和难易程度,自行办理或协调相关单位进行办理,及时向当事人和社区居民反馈办理进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去年以来,街道社区共组织“居民说事”“拉呱说事”9800多次,协商解决小区停车难、广场舞扰民等事项3万余件,将一大批矛盾问题化解在最基层。
健全统筹各方、共同参与的共建机制。推行共商共建机制,在社区全面成立联合党委,推行兼职委员制度,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多种服务。推行群团带动机制,成立街道青工委、“两新”组织妇委会,整合“职工之家”“青年中心”“妇女之家”等阵地资源,开展创业援助、权益维护等服务,凸显群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推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共引进“幸福9号”等知名连锁组织11家,孵化“爱上门”等本土草根型组织800余个,涵盖助残、养老、心理辅助等领域,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深化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从市县两级选派2.5万余名党员干部,组建“民情书记”团队,定期下沉基层,让干部和群众围在一个桌子上、坐到一条板凳上,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强党建、促发展。完善常态化入户走访、问题分级处理、民情分析研判机制,构建民意诉求收集、分办、督办、回访全闭环工作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 “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已走访群众179余万户,解决诉求13.6万条,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力度”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温度”。
健全渠道多元、资源集约的保障支撑机制。强化经费保障,近四年市财政列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资金2.2亿元,保障社区工作者待遇、为民服务群众经费和社区党组织运转经费。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公益创投,募集各方面资金近1000万,全部用于服务群众。结合社区换届,配齐配强社区专职工作者,全面建立社区工作者3岗18级薪酬体系,及时跟进督导,确保社区工作者待遇落实到位。健全社区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将80%以上的精力用于走访服务群众。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大力度推进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城市街道社区全部建成党群服务中心,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占88%,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60%。
抓实“四红”项目,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建设“红帆驿站”。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在居民小区、网格、商圈、市场等建设“红帆驿站”,优化服务设施,细化服务标准,把阵地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打造365天不打烊、群众家门口的 “服务站”。目前,全市建成 “红帆驿站”1778个,开展便民服务7万余次,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让群众切身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打造“红色物业”。推动物业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多方联动机制。将“物业服务”纳入市政府2021年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开展物业服务集中整治,评选一批星级物业服务项目,不断规范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协助化解矛盾纠纷,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为“红色工作队”,用高质量物业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目前,已推动513家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全市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已达88.1%。
开展“红心公益”。加大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培育力度,组建由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志愿者、专职社工等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关爱老幼、义务劳动、爱心扶贫、疫情防控等服务活动,367个社区全部组建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涌现了“爱心大妈”王福银等300余名五星级志愿者。高标准建设2000平方米的市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积极引进培育扶持社会公益类、生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多元化服务。
推行“红色代办”。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下,依托居民小区党支部、红帆驿站等,由在职党员、网格员、民情书记等实施帮办代办服务,以专业代办、党员协力、志愿帮办为形式,开展“党员陪跑、红色代办”活动,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擦亮一个品牌,实现“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
在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我市始终坚持品牌引领、服务为先,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以党组织为核心,融汇各方服务资源力量,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擦亮“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坚持以有力度的党建汇聚城市基层治理合力、以有温度的党建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通过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建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社会工作者、网格员队伍建设,推动各类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用到服务群众的关键处。通过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深化网格化党建、建设小区党支部,持续抓好“红帆驿站”“红色物业”“红心公益”“红色代办”等,将党建工作融入万家灯火,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创意无限的社区党委、充满干劲的小区党支部、冲在一线的小区党员——一股股红色力量涌动在一个个小区,最大限度地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城市基层治理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