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济宁分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抗击疫情工行青年先锋队在行动
工行济宁分行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健步活动
工行济宁分行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工行济宁分行全力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掌上济宁讯(记者 赵星灿 通讯员 狄硕龙 李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工行济宁分行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实施党建与经营“双提升”工程,深入推动党建与发展融合互促,紧紧围绕总行、省行党委及济宁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履行金融职能,立足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接各领域金融需求,全力以赴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等重点工作,打造人民满意银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发展基石
近年来,工行济宁分行一直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持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经营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以党建引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增强。
为更好地发挥党建统领发展、凝聚人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该行启动实施了党建与经营“双提升”项目,用更实的举措,推动党建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确保党中央、地方政府及上级行党委决策部署落地执行,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该行深刻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打造线上线下覆盖各层级的学习教育阵地,营造良好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动员全行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全行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凝聚起全行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加大信贷投放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
工行济宁分行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对于中央大政方针、总行、省行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学习研究,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和坚定性。坚持把“讲政治”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战略部署,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保障策略,与辖内多个重点客户建立了党建共建关系,针对重点项目、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较好地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
认真落实全市政金企对接会要求,强化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补短板、幸福产业等重点领域项目服务,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机制,在辖内各支行均成立了项目服务团队,主动强化与政府及项目建设单位的沟通,突出做好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全面对接项目建设需求,加强对上争取,加快项目贷款审批发放进度,着力提高信贷支持效率。去年以来累计发放项目贷款35个、40亿元,政金企合作推介项目贷款余额居全市金融机构前列。
加大对制造业发展支持力度,该行将服务制造业发展作为公司业务的重中之重,围绕济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强化信贷投放,落实重点客户名单制管理,对辖内独角兽、瞪羚、单项冠军等企业进行精准服务,大力拓展中长期循环贷款、制造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抓牢制造业重点项目,今年以来累计为制造业办理融资25.28亿元,助力济宁打造“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把服务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跟济宁以高新区、颜店新城、任城区、太白湖新区为轴线的科技创新走廊布局,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新动能的支持力度。依托“工银科创贷”品牌,建立涵盖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全面梳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提供针对性服务。
该行任城支行对照辖内科创型企业库,研究制定针对性营销服务方案,成立由分管行长、营销部经理、客户经理组成的营销团队,对辖内22户科创型企业进行逐户对接,全面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其中某工程机械公司订单增加,融资需求迫切,对此该行任城支行在实地调查了解、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及时确定了贷款服务方案,用最快的速度收集业务资料并发起流程,加强与上级行专业部门的沟通,全力提高各个环节工作效率,最终仅用4天时间,就为该客户办理科创贷300万元,满足了客户资金需求,高效地服务赢得了客户高度认可。
发挥“头雁效应” 加快普惠金融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是国家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赋予工商银行的使命与责任。工行济宁分行坚持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头雁效应”,认真履行国有大行的责任与担当,坚决贯彻党中央导向和监管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始终以做好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为己任,从机构建设、考核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力,持续提高普惠金融发展质效。截至5月末,该行普惠金融贷款较年初增加7.5亿元,超额完成序时监管计划,增量在全省工行系统内名列第二。
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体制机制。该行在市行层面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扶贫、网络融资等业务的牵头管理和组织推动工作,在辖内各支行成立了小微中心或服务团队,并优先将人员充实到普惠金融服务队伍,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同时,加强和完善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考核管理,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增强了全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渠道。结合辖内小微企业发展实际,在做好线下产品推广的基础上,加大线上产品创新力度,拓展贷款担保方式,对不同小微企业分类施策、精准对接,针对小微企业抵押物缺乏的问题,为其提供信用融资产品“经营快贷”,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推出便捷融资产品“e抵快贷”,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线上化发展,持续提高小微客户获得贷款的便捷性。同时,积极推进“网点+普惠”场景搭建,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和服务团队建设,不断增强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某包装科技公司是一家民营创新型科技塑包企业,工行微山支行通过银企对接平台主动对接客户需求,了解到企业发展较快,订单量激增,原材料资金不足。随即安排专人到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公司缺乏抵押物,选择传统信贷流程审批时间长,融资成本高,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同时,该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专利技术产品领先国内同业,于是该行为客户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成功办理了专利权质押贷款300万元,及时解决了该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全力满足辖内居民购房需求。坚决贯彻“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全面优化个人消费融资服务体系,全力提高个人贷款投放规模,提高个人贷款服务效率。该行建立了个人贷款中心,不断加强个人贷款业务集中处理工作,持续精简和优化业务流程,以更快的速度为客户办理住房贷款,同时依托科技手段提高个人贷款流程处理效率,今年1至5月累计发放个人贷款28亿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6亿元、居辖内主要金融机构首位。此外,持续完善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体系,打造覆盖生活、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旅游等各类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践行金融为民 谱写服务新乐章
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去年疫情发生后,该行党委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迅速反应,专门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冲到疫情防控一线,组建成立了全省金融系统范围内第一支抗击疫情青年先锋队,将各项防疫工作抓实、抓细。该行加强与所在社区的沟通对接和协调配合,全力提供防疫物资支持,与社区携手共同做好联防联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疫情的底线。同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全面组织开展“抗击疫情”爱心捐款活动,为湖北地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该行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全力支持我市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和企业复工复产,完成了对济宁市全部25家全国性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对接工作。扎实开展“驻企纾困”金融辅导工作,在市行和支行两个层面成立辅导队,对辅导企业积极走访、深入对接,倾斜信贷规模资源、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全力满足企业复工复产融资需求,疫情突发以来,累计为698户复工复产客户投放贷款127.86亿元。
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针对客户需求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提升个人客户服务质效,进一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加快网点装修改造,大力推广智能化网点新业态,不断提高网点综合化和智能化水平。工行兖州支行营业室成功创建鲁西南地区首家中银协“百佳服务示范网点”、曲阜支行营业室成功创建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网点”,引领了区域金融服务潮流。今年以来持续开展了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温度提升、行长坐堂机制深化、全渠道新服务功能拓展和客户投诉治理行动。从现场管理、厅堂引导、岗位联动、线上预约、场景推广等细节入手,全力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聚焦辖内居民投资、消费、生活、出行等需求,充分利用工银e支付、融e购、融e联、融e行及其他工行自主开发的互联网新产品,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全面满足客户的理财、融资和结算需求,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
扎实做好创城和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创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及监管部门工作部署,根据创城工作小组研究制定的创城工作落实方案,持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强化自查自纠,切实落实好各项创城工作要求。全面普及金融知识,结合疫情防控形势,主要通过线上方式组织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星闪耀 全员做 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集中宣传活动、“存款保险”集中宣传等活动,组织参加了“消保线上创意作品的征集活动”“普及金融知识 守住钱袋子”视频征集评选活动、“防范非法集资 普及金融知识 维护金融稳定”短视频大赛,进一步提升了消保工作效果。
工行济宁分行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定不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大众,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更全面地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为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工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