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重工集团,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产品覆盖推土机、道路机械、混凝土机械、装载机、挖掘机等主机系列产品和工程机械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等配套件。现有职工5481人,其中,一线职工2392人。
近年来,山推严格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系列精神,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时机,优化实战平台,完善培育机制,打通发展通道,全面搭建起产业工人培育的全新体系,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
一、搭建实战平台,营造“崇技尚能”氛围
(一)以赛促学,挖掘高水平产业工人。每年开展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依托职工培训练兵云平台,严格遴选210余名技能和技术专家,成立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师队伍,持续完善培训体系,优化培训流程,精化培训课件,累计编制50000余道竞赛题库。近几年先后组织实施40余个岗位工种的技能竞赛,对4000余人次的技能人员进行培训,每年探索设立新的竞赛项目,其中2020年新设立英语翻译及口语、微视频创作等竞赛项目,基本做到岗位工种全面覆盖,形成了“远程练兵、线上考试、现场模拟、线下实操”的技能大赛新模式。先后有43名职工被授予“金蓝领”、93名职工被授予“银蓝领”、137名职工被授予“铜蓝领”、566名职工被授予优秀选手,先后有9人次在国家大赛中获奖,33人次在全省大赛中获奖,110余人次在全市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发现、培养、激励、晋升的作用,叫响了山推“金蓝领”品牌。
(二)创新创效,提高产业工人创新活力。按照“瞄准前沿、统筹规划、以我为主、有序推进”的工作原则,和“自上而下抓项目,以点带面;自下而上搞创新,全员改善”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全员创新创效工作。先后制定完善《创新创效实施细则》《现场改善奖励实施细则》,设立创新创效专项资金,将改善奖励纳入工资体系,改善奖励在各车间早会上以现金形式按月发放,全面激发全体职工的创新创效热情。其中,2020年累计收到现场改善项目2136余项,实施创新创效项目810项,经各单位财务独立核算已完成的项目可创造价值近5000万元,对评选出优秀项目,拨付奖励近百万。肥沃的创新土壤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项目,其中涡轮加工自动化生产单元、变速箱行星架滚针自动化装配机、履带板自动化串线、引导轮自动焊接等一批优秀的自主设计开发创新创效项目,为公司智能制造升级加油助力。
二、完善培育机制,实现“教学相长”模式
(一)送课上门,满足职工需求。公司以竞赛项目为指挥棒,广泛调研职工技能提升需求,以赛促训,赛训结合,2020年有针对性的先后组织技术专家、工艺专家、大工匠、“金蓝领”获得者,对公司广大职工进行了现场教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100余次理论知识和70余次实操知识的专业培训,累计培训达3000多人次,极大满足了广大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需求。
(二)指导传承,搭建导师带徒机制。公司建立导师带徒模式,根据公司各岗位特点整合内、外部人才资源,高标准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吸纳40名高技能人才和156名候补人选入库,选拔100名高技能人才与500名有潜力、能吃苦、爱学习的徒弟签订协议,其中400余人已实现技能等级晋升。深入挖掘技能大师绝技绝活,共挖掘出工艺改善、刀具修复、加工技巧等七大类案例992项,编制《智慧传承手册》。形成了“大师带高徒、高徒变大师、大师再带徒”的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良性循环。
(三)专项培训,激活工作室育人作用。山推股份公司建立了“车间有室、班组有站、全员创新”的“三位一体”工作室(站)创建模式,公司建设有8个创新工作室、17个创新工作站及2个技能大师工作站,从创新成果产出、人才培养、自动化升级改造等不同方面重点发力,实现了差异化运作。充分利用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优势,发挥工作室“练兵场”和“孵化器”作用,加大工作室资源共享、学术研讨、产业工人培训力度,深入开展技术学习、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等专项培训活动500余次,为公司培养培训技能人才达3000余人次,直接影响和带动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截止目前,公司共获省部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2个,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9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三、打通发展通道,彰显“名利双收”效应。
(一)挖掘推举“山推大工匠”,让产业工人有地位。公司每两年开展一次“山推大工匠”挖掘推举活动,从拥有绝技绝活、掌握高超技能、善于创新创效、热心传承技艺、做出突出贡献等方面,树立工匠选树标准。组织研发、工艺、设备、质量等方面专家成立评审组,通过单位初审、汇报评审、现场验收、公开公示等环节,在先后6年的时间,选树出10个工种的23名“山推大工匠”,建立147名后备人才库,积极组织人才库人员参加内外培训及竞赛。先后有1名职工被评为“齐鲁工匠”,1名职工获“齐鲁工匠提名奖”,5名职工被评为“省行业大工匠”,3名职工被评为“济宁工匠”。其中,崔克诚、杨志作为工匠型产业工人代表,在2020年被公司给予股权激励,有效激发了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
(二)改革机制,畅通产业工人晋升渠道。在公司内建立产业工人常态化聘任机制和技能等级激励体系,合理设置产业工人成长通道,由高到低分别设置了工匠技师、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助理技师5个等级技能人才聘任晋升通道,已聘人员采用一年一考核、两年一续聘,先后聘任612名技能人才,其中,工匠技师2人,首席技师12人,高级技师人41人,技师163人,助理技师394人。每月发放14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充分带动了广大职工主动学习、主动提升的热情。
(三)自主评价,拓宽产业工人成长渠道。成立自主评价委员会和考评专家组,采取“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业绩考评”方式组织实施,破除年龄、学历、工种年限等限制,重点对学历、职业资格、工作绩效、改善创新、培训培养、技能认证等维度设计了各等级的任职资格要求,建立优秀产业工人技能资格越级申报、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制度。先后开展12个工种、3个级别的自主评价,先后有28人获济宁市首席技师、5人获得山东省机械行业协会首席技师、齐鲁工匠,其中一号主机厂铣工高级技师崔克诚2021年经山东省工程技术职务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顺利获得工程技术系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下一步,公司将全面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继续积极倡导“崇技尚能,教学相长”的产业工人培育理念,用最好的平台、最强的机制和最优的生态激发产业工人创新的梦想、创造的活力和创优的动力,为助力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强国贡献“山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