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筑牢社会兜底保障安全网纪实
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汝雅)兜底保障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不让一个困难群体掉队的最后屏障。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我市拔掉穷根防返贫,迅速跟进针对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孤儿、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帮扶救助力度,着力解决民生大事、难事、急事,为困难群众织就更准、更密、更广、更实的兜底保障网。
托起明天的太阳,让帮扶更有温度
2020年,是李晓红(化名)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她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的录取通知书,将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而这一切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精准救助。
李晓红家住邹城市石墙镇邱庄村,父母因意外双双离世,和同胞姐姐一起,生活受政府的照顾。2019年9月,我市启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当时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的她享受到了政府的资助。因为成绩优异,去年她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学硕博连读资格。根据规定,“孤儿助学工程”资助对象是认定为孤儿身份,年满18周岁后在全日制院校就读的学生,最高资助到硕士研究生。李晓红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由于考取的学校在中国香港,本市尚没有资助先例,另一方面因为她考取的是硕博连读学制,不知道是否符合继续受助的条件。如果没有资助,学费就成为了她最大的难题。于是,她想到了再一次求助政府。
一名女性接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经过民政部门研究,最终还是决定对她进行资助。现在,李晓红在继续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还可以继续领取每学年一万元的助学金。
为给孤困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让帮扶有力度更有温度,我市开展了“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孤儿健康关爱”“孤儿助学”等专项行动。政府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实现全覆盖,项目总数达23个、金额149.32万元;全市配备161名儿童督导员、6640名儿童主任,工作中每月走访关注孤困儿童生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目前推行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1443工作模式”被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发文推广,汶上县被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护童成长”儿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帮扶一名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经过多次“提标”,我市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现为每人每月1760元,社会散居孤儿为每人每月1400元,重点困境儿童为每人每月980元。2020年底,全市保障机构养育孤儿142名、社会散居孤儿64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49名、重点困境儿童3857名,共发放各类补助金数量6900万元,实现了对孤困儿童的“应养尽养”。
情注鳏寡孤独,让“夕阳”更加艳丽
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花园里,王淑英老人正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老人刚办理入住一个多月,这里窗明几净,整洁的生活用品,屋内空气清新,她已经逐渐适应福利中心的生活。
现年88岁的王淑英老人之前一直居住在古槐街道铁塔寺社区,多年前丈夫去世,也没有子女,老人的妹妹一直照顾她的生活,属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近年来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一起生活实在困难,应老人要求,民政部门为她办理了福利中心入住手续。老人在护理员的照顾下,吃饭到点有人叫,衣服脏了有人洗,过上了安康的生活。
王淑英老人的安详生活,只是我市特困人员供养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以来,我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2017年将供养标准明确分为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不再区分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纾民困,解民忧,要把发展成果惠及到最困难的人群。目前,我市城乡纳入特困人员共计36740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267人,农村特困人员36473人。2020年底,济宁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935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698元;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分为三个档次,最高能领到每人每月580元。
为了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水平,我市在各县市区全面推行了照料服务卡制度,根据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室内自主行走、自主洗澡六个标准,综合评估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确定特困人员应当享受的照料护理档次。特困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分散供养或者集中供养形式。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0%以上。
救助“十六连增”,帮扶不落一人
有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19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537元,各县市区农村低保年标准达到6444元,远高于省定4500元扶贫线,救助标准实现“十六连增”。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3万人、特困人员3.6万人,全年发放救助资金9.8亿元。全市已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兜底保障对象占比达56%。
方玉香是金乡县胡集镇大北村的贫困户,家中一名成员肢体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老伴照料,但是因为家庭成员有一定收入,测算下来不符合整户办理低保的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家庭又的确存在生活困难。
我市民政局经过多次调研,将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倍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单人户”形式纳入低保保障。如今,方玉香已经获得“单人保”的精准救助,每月领取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电费补贴等。生病住院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0%左右,避免出现因病返贫情况。
像这样因为“单人保”受益的重度残疾人还有很多。为保障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能受到救助,我市以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为标准,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特困人员集中排查等专项行动,逐村逐户逐人排查贫困信息,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我市还积极开展救助制度创新试点,其中曲阜市“儒乡曲阜·诚信救助”被评为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该试点把“信”文化与“信”救助有机结合,把救助对象纳入征信管理,倡导救助对象在家庭人口发生变化、家庭收入发生好转等情况时主动告知镇街,积极主动配合动态管理。截至目前,有181户356人因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救助。
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我市通过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确保了困难群众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