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深入开展“一线1+1”联系点报道活动,由班子成员或采编部门负责人带领记者队伍,深入到生产、科研、服务一线联系点和广大群众中间,进行蹲点式采访,撷取第一手素材,挖掘最感人的故事,采写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稿件。今天的“一线1+1”联系点报道,记者走进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探访乡村振兴服务队真情为民的动人故事……
掌上济宁讯(记者 史忠强 张家方)雨生百谷夏将至,万物生长正当时。4月20日,记者一行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赶往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聆听队员们感人至深的帮扶故事和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真挚为民的情怀。
一年多来,10位来自不同战线的单位骨干汇聚在王因街道的广袤田野,对标乡村振兴标准体系,聚焦“五大振兴”任务目标,用扎实的工作赢得了百姓的认可和爱戴。他们时刻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在用脚丈量过的土地上,撒下了一路汗水,留下了一道芬芳。
打铁尚需自身硬
“你们来了能干什么?!”市市场监管局派驻店子村第一书记叶树杞,向记者讲述了第一次下村遭遇的尴尬。他怎么也没想到,村里的老会计首次见面,就向他提出了这样的质问。满怀一腔热情而来的叶树杞,好似兜头泼来一盆凉水。
这样的尴尬场面,几乎每一位队员都碰到过。大家深深地认识到,打铁尚需自身硬。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必须具备为民服务的本领。围绕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队组织开展了以“学知识技能、做合格队员、建活力团队”为主要内容的“学、做、建”活动。
着力加强学习调研、沟通协调、宣传组织、依法办事、服务群众“五项能力”建设。组织队员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举办了学习读书会,到微山红色教育基地和梁山抗日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政治理论、农村方针政策的学习。
组织队员认真思考“两年下派工作,给组织留下什么、给百姓留下什么、给自己留下什么”,使大家明职责、担使命,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铸就“厚德包容、团结协作、务实创新、担当作为”的团队精神,着力打造活力团队。设计了服务队标识,组织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合格队员”标准大讨论,形成了“六讲六有”工作守则。
实行工作补位制度、月度工作计划公示和集中点评制度,制定了《帮扶项目实施流程图》。坚持队长带头,喊出“从我做起、由我带头、对我监督”的口号,建设了一支朝气蓬勃、能打善战的活力团队。
“通过加强学习、完善制度、建强队伍,队员们服务乡村振兴的素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因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陈宗扬说。
带着情怀为百姓做事
如何让老百姓接受和配合服务队员们的工作?具有3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街头村第一书记王长祥认为,应该带着感情深入到百姓中去,说用百姓的语言,做用群众的方法,把村当家,把村民当亲人。他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利用1周时间进行路灯改造,解决了村里多年困扰的难题,各项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
下村首日遭遇“泼冷水”的叶树杞,沉下身子,敞开心扉,从“您吃了吗”这些朴实的话语开始,和村民拉家常、问冷暖、谈生活,一方面和村民混了个脸熟,另一方面把村民意愿、矛盾隐患、干事堵点以及亲疏裙带等问题装进了心里。细致的工作换来了村干部和村民的信任。叶树杞和群众打成了一片,和年轻的村支书成了挚友,共同畅想店子村的美好前景,潜移默化地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新冠疫情发生后,王因街道陈庄村第一书记陈胜利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一干就是70多天。陈庄村值守卡点、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在防疫物资紧缺的紧要关头,陈胜利自掏腰包4500余元购买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逐户分发到村民手中。因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突出,陈胜利于2020年2月被评为“济宁好人”。
春节期间,正享受难得假期的陈胜利接连三天发朋友圈,主题均是“牵挂”:牵挂村里那几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年过得怎么样?牵挂村里的几位留守老人,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孩子回来没有?牵挂村里的老少爷们,还有那几个正在推进中的项目。年初五他就赶到村里,为老人们拍合影和全家福。当他把洗好的照片放到老人手里时,老人拉着他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尽心尽力就好。”陈胜利说。
市妇联驻郭营村第一书记张阳感慨很多,过去一年多家里奶奶和姥姥相继去世,父亲也曾因病住院,很多时候她一天需要奔跑多次。送别奶奶的那天晚上,一位村干部打电话说要辞职。张阳连夜驱车近40公里赶到村里进行劝解。
陈家庄村第一书记李兵发放联系卡后,晚上经常接到村里打来的许多电话,比如燃气管道粗细同别人家不一样,反映多次没有结果;自来水安装后好长时间还没安水表;村里老人的残疾证想升级却又行动不便等等。李兵一一给予答复,能解决的尽快想办法解决;不能解决的,给老百姓解释清楚,打消顾虑。
沙河村村南有40余亩集体土地于2012年承包给谢某,但是由于其经营不善导致其不能正常履行合同并拖欠集体土地承包款10余万元,谢某却一直处在失联状态。这块土地至今无法清除地上附着物和另行发包,这成为了困扰村里的一大难题。沙河村第一书记魏永乐寝食难安,一方面带领村干部四处找寻承包人;另一方面借助服务队副队长尹冀鲁在法院工作的优势,积极向其咨询,讨教处理问题的办法,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这一难题。
吕庙村第一书记孔凡成进村之后就走得很慢,同每位村民都能唠上几句。他自费购置礼品到群众家里走访,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矛盾焦点,用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成功化解邻里矛盾。疫情防控期间,他和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堂共同出资1万元设立了爱心基金,用于给一时困难的群众购买生活必需品。还成立了吕庙村“爱心服务队”,开展“无偿代购服务”。有一次接到一村民购买降压药的紧急信息,驱车14公里往返送达,全程仅用时36分钟。
……
谈起一年多的驻村经历,村情不一样,但服务队队员们每天面对的事情却惊人的相似。尽管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但有一点共识,就是要带着情怀为百姓服务。
“没有情怀干不好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情怀就有了为老百姓真干事儿、干实事儿、把事儿干到老百姓的心坎里的那股子劲儿。”孔凡成颇有感触地说。
辛勤换来硕果盈枝
一年多来,王因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聚焦“五大振兴”,凝神聚力、积极探索,各项工作取得全面突破。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硕果盈枝,换来了老百姓的高度认可。
帮助升级村组织活动场所6处,协助街道党工委完成了对3个软弱涣散村的整顿提升和12个服务村的建制优化工作。服务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引导13个服务村联合发起成立了济宁市德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投入资金538.65万元,与国有高新控股集团进行项目合作,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 53.9万元。
依托刘家村葡萄园,助力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投资20万元,帮助新建避雨棚15亩、新打机井3眼,第一书记张亚茹为葡萄代言,提高了葡萄品质和知名度。依托后岗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助力打造集医、养、游、学、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小镇”。联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命名刘家村、后岗村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并进行了授牌,充分发挥了其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五期,对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种粮大户等进行乡村振兴、涉农政策法规及企业经管知识宣讲和培训,着力提升其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素质能力。引进王华职业培训学校,对农村妇女进行了美发化妆技能培训。举办了“王因街道幼儿园教师能力提升专题讲座”,协助街道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3名。开展了王因籍在外人才调查,将 55名各类人才纳入人才库。联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来王因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街道设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320名特种作业人员和幼儿教师进行了技能和业务培训,促成了街道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记者感言: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乡村振兴服务队的队员们自觉扎根乡村,收获着努力后的喜悦、交锋后的友谊和摔打后的成长。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相信队员们将继续砥砺前行,阔步奋进,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