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各级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突出“十项重点”,履职尽责、改革创新,全力以赴攻山头、打硬仗,新旧动能转换、工会阵地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工友创业园助力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民生事业和工会系统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深化推进、全面突破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走深走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召开会议集中学习、作出部署,及时印发学习贯彻通知和宣传宣讲方案,制发《2020年市总工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全年开展1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建工会系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百人宣讲团进社区、进企业、进班组,开展有特色、接地气、入人心的宣传宣讲,引导广大职工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弘扬“三种精神”凝聚奋进伟力。高质量做好我市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我市7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赴京接受表彰;全市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5个、奖章16人、山东省工人先锋号7个。坚持面向一线、面向基层,以市委名义表扬“建功济宁”先进个人359人,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济宁特色的劳模先进典型。指导市劳模协会顺利完成换届,召开劳模规范守则教育座谈会,组织部分劳模赴鱼台实地体验学习“稻改精神”,先后组织161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疗休养。
严格落实工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工会报刊、网站、新媒体矩阵等宣传阵地作用,不断加大常态化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弘扬三种精神·共圆百年梦想”主题教育活动,线上线下开展劳模工匠宣讲活动,举办“时代新人说”职工演讲比赛,“劳动我最美”短视频互动、济宁“新闻人物”评选、抗疫短视频大赛、职工书画摄影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推送的《劳动力量》视频获全国总工会“情景诵读类优秀作品”称号,为全省唯一一家。成立市、县、企业三级新闻宣传(舆情监测)通讯员队伍,定期安排任务、组织培训。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引导动员广大职工抗疫防疫、复工复产、拉动消费。
全力援企稳岗服务发展。各级工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实施服务“六稳”“六保”十二项措施,对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实行全额返还。在严格执行工会经费使用规定前提下,从工会会员年度福利支出中累计列支约5000万元提前发放工会福利券;与市文旅集团联合发放旅游优惠券,促进文旅消费复苏;利用“齐鲁工惠”APP济宁站发放抵用券、消费券46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市场回暖。
落实落细关心关爱举措。第一时间走访慰问深夜值守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干部和交通保障系统的一线职工;向我市援鄂医疗队成员每人发放16000元慰问金,为一线医务人员家庭配备“一对一”联系人、每周配送“爱心蔬菜”,走访慰问医疗物资重点企业和疫情防控一线职工,向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的58名建档立卡职工每户发放3000元救助金;全市各级工会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30.71万元。组织律师、心理咨询师在线答疑、提供服务。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是状元”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强”产业发展,举办全市职工“我是状元”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市11个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总工会以及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围绕重点工程、下派帮扶、卫生健康、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等50个行业开展竞赛。设立市级竞赛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奖励参赛单位和个人。“我是状元”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我市各行各业职工学业务、练技能、增干劲的积极性。
实施“济宁工匠”建设引领工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济宁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市委文件印发;命名“济宁工匠”15名,荣获“齐鲁工匠”4名;选树市级全员创新企业20家、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20项,选树命名15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工友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工友创业园”“农民工之星”培育选树,建强工会服务就业创业和助力乡村振兴载体平台。隆重举办济宁市首届工友创业大赛,80余家小微创新型企业踊跃参与。工友创业园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农民工致富的“快车道”,《工人日报》头版、《山东工人报》头版头条多次宣传报道我市工友创业典型。
切实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
依法维权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工会法律援助服务在您身边”行动,市、县两级全部建立工会法律援助实体化机构。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作用,开展全市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暨集中签订“1+3”集体合同活动,畅通职工维权服务渠道,广泛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
扎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积极开展我市承担的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工会、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积极探索“工会+”职工法律维权服务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构建起市县、镇街、村居、企业四级职工法律维权服务体系,2020年调解各类争议纠纷532 起。在全省工会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上,我市作了题为“夯实法律援助基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发言。认真履行全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大力开展“査保促”活动,市总工会获评“济宁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服务职工群众水平持续提升。常态化推进“四季服务”“民意5来听”,协调使用中央专项资金、地方专项资金和工会经费专项送温暖资金563.82万元,救助困难职工子女982人,发放助学金54万元,救助困难职工、农民工4000余人次,全面完成解困脱困任务。持续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市县两级职工服务中心达到规范化标准,全市户外劳动者驿站、“妈妈小屋”数量分别达220个、161个。首次依托户外劳动者驿站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持续开展送温暖送清凉活动,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充分激发工会组织动力活力
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召开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深入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行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要点,印发深化意见,开展改革试点。
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成效明显。开展“争创十佳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争做十佳职工信赖的娘家人”活动,在泗水召开现场推进会,推进完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镇街工会支持力度,选聘乡镇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36人、工会工作指导员60人,配备社会化工会工作者290人。
工会阵地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坚持“以建促改”“以奖代补”双轮驱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一县一宫”建设,搁置17年的市工人文化宫工程正在高标准建设,11个县市区、2个功能区工人文化宫全部按照一类标准打造。泗水万紫千红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省级劳模疗休养基地,填补了我市一直没有省级疗休养基地的空白。新建市级职工书屋30家,成功申报全国职工书屋2家。省委统战部主要领导对我市工会阵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省总工会有关领导对我市“一县一宫”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各地市学习借鉴。
全面实施“智慧工会”建设工程。“四大平台”“两大系统”全面上线,实名采集工会会员信息85.78万人、实名认证67.59万人。“齐鲁工惠”APP普惠活动惠及职工83万人次,活动总数达911场次,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齐鲁工惠APP济宁站被评为全国“互联网+工会”创新型平台、全国地市级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十强”奖。
主动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2020年争取上级无偿补助资金3611万元,争取资金总额全省第一;争取工作试点2个,全国总工会领导批示1次,省总工会主要领导批示3次,在全国会议上做典型发言1次,成功争取曲阜为全省职工“四德”教育基地,目前正全力筹建中。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认真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以模范机关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机关党建工作质量。首次召开市总工会机关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成立市总工会机关青年党课宣讲团,组织市总工会40岁以下的35名青年开展以“党建+工会+N”为内容的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网络等“六进”形式的宣讲活动。修订完善《济宁市总工会“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细则》。
实施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动。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选好用好干部。全力配合市委派驻纪检组工作,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创新干部培训工作,相继举办全市“五型”工会建设专题培训、首期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培训,依托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职工大讲堂”,弥补短板弱项,提升能力素质。
统筹做好其它工作。高标准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经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监督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各产业工会发挥优势、争先创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调查研究、信息统计、史志编纂等各项工作都实现了新的发展。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市工会将照市委、省总工会部署要求,聚焦“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奋斗目标,改革创新、争先创优,奋力实现“一个突破、二个深化、三个提升”,全面开创新时代全市工会工作新局面,动员广大职工为书写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绚丽篇章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