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霎又今朝。
头脑里先是闪现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雨绵绵,春意纷纷,不知离人泪还是老天情,都含蓄在纷纷雨里,依附在断魂人上,消逝在浇愁酒中。
这是传统意义的清明节。古时有“寒食上墓”的习俗,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接,后来就传为清明扫墓。《京都风俗志》载:“是日倾城上冢,九门城外,自晨至暮,处处飞灰,其野店荒村,酒食一磬”。据说这清明扫墓的源头,竟与诸葛亮有关,他治蜀深得人心,但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他盖庙,百姓就在清明前后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如此扫墓措置不当,下令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清明拜祭的风俗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坟墓了。也许这是人们对神化了的孔明先生的另一种崇敬,之前清明扫墓也肯定是有的,大概到了这时才真正成了习俗。
真正意义上的清明不只是扫墓。
清明时节有插柳的习俗。《风土记》称清明为“柳节”,把柳枝插在屋檐下或门窗上,也有直接插在头上。妇女用柳条编成精巧的圈儿,插在鬓上以示青春常在。民间却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似是分别对儿童、妇女而言。
宋朝杨韫华《山塘擢歌》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说明还有人借插柳而卖柳,赚点辛苦钱哩。
《唐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唐中宗在清明节赐臣子柳条,编织柳圈,以避虫疫。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自汴京郊外扫墓归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杨柳枝,这又可见宋代此风俗之炽盛。
清明插柳习俗的源起,据说与悼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当上国君即晋文公后,介子推偕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下领烧山,以求他来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靠在一棵大柳树下,被活活烧死。翌年,文公与群臣去绵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死柳复活,千条柳丝随风漫舞。文公掐了一根,编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群臣见了,也学着折柳插头。
宋人黄庭坚曾有《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妻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中“士甘焚死不公侯”的“士”,就是介子推。“人乞”,就是让人笑掉大牙的有一妻一妾的齐人了。诗人描写清明之景,借乞食的齐人和焚死的介子推,抒“贤愚难辨”之情,实在是妙。
清明时节还盛行户外活动,如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等。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后两句写女子在花树深处荡秋千,若隐若现,煞是好看。秋千,如今还是可以荡的;但作为中国古代足球的蹴鞠,唐宋时盛行,可惜如今已失传了。如今还有斗鸡,但极少见了。当然,最爱的活动就是放风筝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风熙日,湛蓝的天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
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更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光。《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真是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宋代诗人吴维信的《清明诗》曾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生动形象地绘出一幅竞相踏青图。而大文豪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词句,更是画出了一幅清新迷人的踏青风俗画。
“清明”两字的来历,据《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今的人们,常为快节奏的生活所累,不如趁着风和日暖出去透透气,舒活舒活筋骨。如今的清明,不再是“胡园断肠处”,而定是“日夜柳条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