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定为支撑绿色发展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成功入围国家“百城百园”计划、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城市——济宁市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得益于优培企业、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结合这三个有力支撑。有资料显示:济宁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277家增加到目前的614家,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8.87%达到39.3%。“十三五”期间的济宁科技创新发展交出了亮眼答卷。
优培企业 创新创业共同体
相比于单打独斗,集体“抱团发展”更适合应对市场。济宁拥有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900多家,是山东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但由于资源分散、各自为战,行业整体发展遇到瓶颈。于是,他们从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入手探索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去年3月份,由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全液压高端推土机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在这个对产品综合性能要求最严苛的市场,山推公司曾经多次受阻。山推工程机械研究院产品经理胡英华说,其原因被美国客户概括为“不好用”“不舒服”。”“不好用”主要体现在操作性能上,比如铲刀控制精度,标准要求在正负2厘米内,这是国内企业几乎做不到的,“不舒服”就体现在产品整体设计方面。
山推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长安介绍:“我们利用创新共同体资源,联合林德液压的德国专家和中国专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创新的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到北美地区对一些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以及对参数以及程序整体的一个优化,最终达到了铲刀的一个控制精度。”这个 “共同体”,就是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由科技部门牵头,山推筹建,涵盖“政产学研金服用”7大要素环节29 家单位。 掌握工程机械装备核心专利技术3700多项。山推出口产品让美国客户“不舒服”的难题,就是由“共同体”内的山东鼎意工业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帮助解决的。具体办法是就出口美国产品实施专门设计,根据人体工学原理,针对欧美人的身体特征进行改良。
目前,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已获批省级共同体,山东省工程机械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立,实现了20余款成果转化,授权专利近100项,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2个产品分获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金奖和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其建设经验在全国被推广。
去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按照山东省“1+30+N”协同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济宁市整合资源,为共同体所有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并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地市级管理办法,形成具备城市特色,既可整编出击又可独当一面共同体体系。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建设了20家不同主体、不同模式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其领域涉及了高端装备、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形成“聚焦一个产业、建设一种模式、打造一个生态、形成一个集群”的共同体效应。
多样平台 打造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
2020年12月25日,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举行了开园仪式。作为2020年省优选项目,该园由北京工业大学和山东亿九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目前,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已建成启用,维创精密电器制造数字化工厂、九合智能模块化箱式变电站、浩能减隔震设备、九博谐波减速器等9个工艺技术先进、设备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项目已进驻园区生产。其中数字工厂项目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自投入生产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项目负责人张东亚告诉记者。
科技园搭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全生命周期项目孵化平台,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成果在鲁西南地区转化落地的重要载体,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小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及国家级众创空间。
“我们探索出了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与地方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山东亿九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领介绍。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旨在打造资源高度协同、功能高度融合、服务高度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去年以来,济宁市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省级8家,新建省院士工作站10家,打造了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如意集团获批我市首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太白湖新区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通过省级评审;“济宁创新谷”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谷策源、各园区承接、产业链协同”的模式成熟孵化项目30余个,其创新策源和产业引擎作用初步显现。
协同合作 产研院探索引领新体系
若要摆脱企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的模式,就必须改革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济宁市于2018年12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两年多来引进了22个产业化项目,推动产业“增链、补链、强链、铸链”,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精细化学、高端装备制造3个新型集群,同时在全市开展了“一区一业一所”体系建设。
“一区一业一所”即围绕全市各个园区,每个园区明确1至2个主导产业,布局一个专业研究所。依托专业研究所,延长主导产业链,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发挥其资源引进和产业猎头的作用。目前,已面向全市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共建产业研究所9个。
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是坐落在兖州工业园区内的数控机床业龙头企业,随着市场对轮毂产品轻量化和承重力要求越来越高,轮毂加工机床的力度和灵活性需要同步改进。企业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是对机床配件进行升级。
“其实并不是说你配件提升一个精度之后,你的机床的精度就能随着提高。”该公司项目工程师冯昌伟对记者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兖州工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研究所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在专家智库里找到山东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经过对机床的震动、稳定性、热变形等一系列参数进行分析,只对局部控制进行了优化设计,就提升了机床的整体性能,新款轮毂加工专用机床一面市就成为热销产品。不仅如此,改造的成本比原来减少了60%。
现在的兖州工业园,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园区纸制品、橡胶和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精细化工、智慧物流“2+4”主导产业相对应,分别设立产业研究所,实现了“一业一所”,对企业实施精准服务。
产业研究所不仅需要为企业“集智”解决遇到的难题,还承担着“产业猎头”和“图谱绘制”两项功能,通过“360度”收集提炼有价值的产业情报,绘制“全景式”产业链图谱,锁定本产业招商的目标区域、目标企业、目标项目,明晰产业招商路线,策划产业招商专案,全方位提高了双招双引精准度和成功率。
济宁市“一区一业一所”体系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
科技赋能产业,智慧点亮未来。济宁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不断拓展创新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让科技赋能更高质量的发展,打造产业科技智能新动力。(记者 王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