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王晖)2月3日上午,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传达贯彻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研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创新发展,努力开创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有始料未及的惊险,更有超出预期的惊喜。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对文旅工作造成了从来没有过的困难和挑战。在严峻形势面前,全市文旅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主动应战、顽强奋战、多线作战,文旅工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给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五项全省唯一
①济宁高新区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中宣部国家版权局评选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共评出8个)。
②我市打造的研学产品《去圣都,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文旅部评选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
③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由省厅召开全省研学旅游现场推进会、研学旅游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集群并获1050万元奖励的地市。
④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九场新闻发布会(文化旅游)上作工作经验发布的地市。
⑤我市是全省文旅系统唯一一个入选全国文旅扶贫典型案例评选的地市。
十项全省第一
①我市共有8个景区、4个非遗项目入选文旅部评选的“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数量居全省第一。
②我市争取省级以上文化旅游各类专项资金支持1.8亿元,其中,文物保护资金7222万元,数量居全省第一。
③我市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南旺枢纽遗址2个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运河重要遗址考古研究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
④我市12件文艺作品进入国家艺术基金复评,数量居全省第一。
⑤我市7个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批复立项,数量居全省第一。
⑥我市10件新创作文艺作品入选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是青岛、济南、泰安、枣庄四个市入选作品的总和),数量居全省第一。
⑦我市10件旅游产品入选全省“六好”优质旅游产品(境外评选、全省共评出六大类60件),数量居全省第一。
⑧我市5个案例入选全省优秀网络营销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
⑨我市2项展览被评为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⑩我市10件美术书法作品入选“第九届山东省画院联展”,数量居全省第一。
五项经验被省厅发文推广
文艺创作、版权发展、研学旅游、疫情防控、文化“两创”等5项工作经验做法被省文旅厅、省版权局在全省发文推广。
六次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省人大学习贯彻“一法一条例”文化旅游专题视频会、全省研学旅游推进会议等6次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三次省级现场会议
全省研学旅游现场推进会、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推广工作会、全省第二届乡村自驾游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50余项省市级以上先进荣誉奖励
荣获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集体、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50余项荣誉奖励。
两次被市政府通报表扬
在研学游发展和版权保护工作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展现出了敢于担当、勇争一流的优良作风,被市政府通报表扬。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我市在全省研学游发展和版权保护工作中打头阵、当先锋、做示范,争取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设在济宁,在全省率先开通“游读济宁、体验圣地”研学游高铁专列,率先评选命名市级市“十佳研学旅游基地”和“文化旅游新业态优秀企业”,于杰副省长对我市研学游典型经验作出批示,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版权协会和市级版权协调委员会,目前全市版权作品登记数量达2.5万件,居全省第三位。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也顺利实现。过去五年,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五个坚持”,生动记录了我们携手走过的一段极不寻常的奋斗历程;以“五个更加”集中体现了“十三五”期间全市文旅发展成就。
这五年,我们坚持党的建设与队伍建设同步推进,文旅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局党组立即行动,在全市率先完成科室人员调整,率先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换届,率先开展基层党组织调整改建,率先开展干部职级晋升,我局先后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多次作典型发言。同时,引进“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人才153人,共选派115名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推荐25名人才到省直高校、科研院所挂职研修,68人获得省市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称号。机构改革以来,先后开展干部调整11次,提拔、调整、重用干部111名,充分调动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五年,我们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文旅服务供给更加多样
“四馆一城”建成启用,运营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500余场,接待市民突破350万人次,580余个省内外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我市文化惠民新高地、城市地标新形象。声远舞台、梆子剧院、艺术剧院、运河音乐厅等设施设备得到逐步改善。全市累计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7处,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打造“尼山书院”13处、乡村(社区)儒学讲堂3740处, “图书馆+书院”模式、“乡村儒学讲堂”经验、“舞前一堂课”做法均在全省推广,6个项目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孟母》《荡起双桨》《汉风·百戏》等一大批精品剧目成功立上舞台,并连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文艺大奖,共有21个项目被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获扶持资金近900万元,立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3万余场、送戏下乡3.5万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万余场,我市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跃居全省第6位,我局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群众满意先进单位。
这五年,我们坚持项目建设与拉动消费同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更加蓬勃
引进了无锡灵山集团、方特华强集团、华侨城集团等国内领军文旅企业,建成了尼山圣境等世界级文旅项目,策划启动了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等引领性文旅项目,签约了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华侨城十里画廊、梁山县水浒故城、南阳古镇等牵动型文旅项目,8个项目被确定为全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20个单体投资过亿元文旅项目纳入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我市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并获省文旅消费专项奖励1000万元。连续举办四届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5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
这五年,我们坚持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步推进,文旅资源活化更加高效
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亿多元,居全省第一;实施文物保护维修项目122个;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38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即“三孔”、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24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累计分别达到19项、83项,培育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共45人。累计建成国家、省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39家,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9家,国家、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0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A级景区111家。3个县入选国家和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企业入选两批山东省文化企业30强。
这五年,我们坚持市场管理与宣传营销同步推进,“文化济宁”品牌影响更加深远
“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导游评选活动连年开展。广播电视管理持续加强,重大时间节点安全万无一失。新闻出版发行单位年检、图书印前备案、版权登记审核扎实推进,市场秩序更加规范,首创的 “五个零”长效包保机制等两项做法被省文旅厅发文推广。争取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设在我市,高标准承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创新举办中国研学旅游国际营销大会等活动,在全省首个开通研学旅游高铁推广专列,在中央电视台持续播出“文化济宁”城市形象片,与抖音、腾讯APP等媒体深度合作,我市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