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满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五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和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新形势,全市上下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市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乡村振兴全面起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重点改革深化推进,城市及基础设施全面跃升,风险防控有力有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济宁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与会人士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在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全市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
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
“十三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涉及30项指标,除受宏观政策、疫情影响的部分预期性指标外,其余指标均顺利完成,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这其中,3年的新旧动能转换起到加速、提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就是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新的变化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三项产业比例为11.7:39.3:49,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十强”产业增加值和“四新”经济占比均有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有了新提高: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8%、较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5.5%。
3年的新旧动能转换,济宁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落地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好项目,涌现出一批极具成长性的好企业,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招商人才队伍,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创新驱动化、园区专业化、招商链条化、项目内生化的鲜明特点。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现场观摩会中,“无中生有”的新项目占了全部项目的57%,比201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如邹城的艾坦姆高端流体控制阀项目、曲阜的晶导微电子5G应用新型元器件项目、汶上的华首重工智能制造项目、鱼台的水溶性新材料项目等都具有行业领先性、突破性。这些新项目、新特点、新变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必将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推力。
基础设施全面跃升增强发展承载力
说起济宁近几年的变化,老百姓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变化,特别是今年元月1日正式通车的内环高架桥,让济宁交通从此进入立体时代,由太白湖驾车至济北新区,时间缩短近半,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借助抖音、快手、朋友圈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数据也充分展示了一个全新“大济宁”不同凡响的手笔:
——“十三五”时期新开工城建重点项目851个、投资440.67亿元,实施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2个、完成投资520亿元。全市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突破60%、50%。
——市文化中心“一体四馆”和济宁大剧院提升了城市品位,G327改建工程西段、大二环、济宁大道西延等一批骨干路网拉开了主城区框架,火炬路、王母阁路、车站南路3个跨线桥实现了老城区与太白湖新区的快速连接,市民公园、儿童公园、凤凰台公园、少康湖公园等填补了主城区缺少市民大型休闲公园的空白,同时新增口袋绿地22处、立体停车场20处,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5年的14.27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18.03平方米。
——“十三五”时期完成棚改21.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387个,我市经验做法被国家住建部推广;实施疏堵保畅行动,打通断头路125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海绵城市115平方公里;入选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市、全国“新城建”试点市、第十批国家节水型城市。
——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49.3亿元、是“十二五”的1.66倍,高铁、新机场、新基建、污水治理进展迅速,前景广阔。
也正是在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的前提下,通过六年两轮不懈努力,我市以全国第5、全省第1的好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基础设施的全面跃升为济宁的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搭建起更好的发展平台。
重点改革激发活力
“十三五”期间,济宁重点改革深化推进。顺利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实行“承诺制+容缺办”,推出100项“秒批秒办”事项,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1天时代”,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第2名。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动力,是进一步激活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围绕省“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和53项重点改革攻坚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再调度再部署,以更大的热情、智慧和勇气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聚焦重点任务,向着完成全年改革目标发起总攻。聚焦补短板,围绕民生领域改革成效开展“回头看”,快速推进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建设,在深化民生领域改革上攻坚突破;聚焦优环境,深化流程再造,全面推行政务大厅“一窗受理”,强化要素保障,在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上攻坚突破;聚焦激活力,持续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在深化经济领域改革上攻坚突破;聚焦防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在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上攻坚突破;聚焦破卡点,加大在改革攻坚一线使用干部的力度,完善重实干的激励机制,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上攻坚突破。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动力活力将是济宁永远不变的发展基调。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济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落实“六保六稳”措施,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使就业更加充分,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市新增城镇就业35.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预计2020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4.5%,“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7%、8%。教育投入持续加大。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6.6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316所、幼儿园390所,新增学位35.4万个,新增教师2万余名,全面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腾出机关事业单位用房,高标准建成济宁学院附中红星校区;支持曲阜师范大学34.3万平方米新校区开工建设。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启动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东、西两院区投入使用,市立医院顺利建成,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4万张、比“十二五”末增长22.7%。社会保障更加有力。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14年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城乡低保实现“十六连增”。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仅去年以来,我市就多次召开重要会议,连续出台多项举措,力保民生。2020年9月召开全市深化作风建设推进会议,要求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问题整改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纪律作风大整顿的切入点和主抓手;2020年10月召开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推进会,要求对教育、医疗、养老、饮水安全、环境卫生、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冬季取暖作为民生重点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确保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我们欣喜的看到,济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质量结构、体制机制、发展环境、基础支撑正在发生系统性整体性重塑,初步蹚出了一条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优良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