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运河之畔济宁吹响了追逐文明的“冲锋号”,一路高歌奋进,结出累累硕果。11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回顾三年创建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探索出一条“一个引领、两种融合、百花齐放、打造品牌”为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汇聚起一股文明创建助发展的磅礴力量。
党建引领聚合力
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是一场实打实的战役,拼的是精神,比的是作风,靠的是实干。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过程中,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机关党建和文明创建协同推进。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党组坚持“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系列活动,应邀向全国人大办公厅举办的学习研讨会提交调研论文,在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上作我市人大监督工作经验介绍,在市社科联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委会及机关党组成员带头上党课,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整治、防控化解风险、放管服改革等专题分别领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26篇。分专题开展集中研讨,对梳理出的问题,逐项整改落实。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活动。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廉政警示教育、“道德讲堂”和“共驻共建、志愿服务”等多项主题活动。
持续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在筑牢思想建设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各项党建工作制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遵法守纪承诺书和文明行动公约。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党员干部迅速行动、冲锋在前,举行支持湖北疫情防控捐款活动,积极参加市直机关社区疫情防控先锋队,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人大干部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风貌。
同住一座城 共爱一个家
自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启动“双创”工作以来,在为全市创城工作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
“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把双创工作有机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制定印发了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的通知,扎实开展健康普及、人居环境改善、文明行为养成、公筷公勺推行、心理健康促进、移风易俗深化等六个专项行动。结合创城社区网格包保和“路长制”巡查工作,积极协调市城管局等有关单位推进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解决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道路破损、积存垃圾、弱电线杂乱、停车划线不规范等实际问题。组织开展文明行为宣传活动,倾力为文明城市创建献计出力。
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将文明创建纳入法治轨道。持续抓好《济宁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先后制定《济宁市养犬管理条例》《济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和经典诵读、读书研讨、主题演讲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学习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机关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服务代表 情系民生
创建文明单位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细胞工程”, 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围绕“服务代表,情系民生”为目标的机关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打造学习型、法治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五型”机关,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与模范机关创建交汇融合、共促共建的良好格局。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网站、报刊杂志等平台,推出视角独特、形式多样的创建工作宣传报道。积极向全国、省人大宣传媒体报送新闻稿件,在济宁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辟“代表心声”专栏,大力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生动实践和人大代表履职的先进事迹。机关青委会被授予“济宁市青春担当好团队”,机关工会被授予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状,涌现出“全省十佳好军嫂”“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济宁十大法治人物”“最美第一书记”“济宁市优秀巾帼志愿者”等先进典型。
开展志愿服务,倡导文明风尚。根据机关工作实际,制订了《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文明礼仪公约》《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十不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关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组建机关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以“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创建文明城、人大在行动”“大手牵小手、文明一起走”等志愿活动为载体,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走入店铺,扎实做好沿街店铺及包保路段卫生清洁、社区问题巡查整治、乱停乱放车辆规整、学校接送文明引导、公交站牌保洁、不文明行为劝导等工作。结合人大监督、立法调研和驻村帮扶等具体工作,机关领导定期深入联系点、联建村和农户家中,调研农村发展、农民致富门路,为联建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修建村居道路、农村书屋、体育设施和文化舞台,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记者 郝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