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助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扶志扶智并举,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促进英吉沙县高质量、高成色脱贫,打赢这场“不在山东”的战“贫”战役。
项目落地生根,创新消费扶贫。伴随着悦耳的机器声,行走在齐鲁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车间,一支支纱线轻舞,自动化大型纺纱设备高速运转,仿佛清晨雨露间欢跃的百鸟争鸣。“在这里,我一天工作8个小时,公司管吃住,一个月挣3300多元。干活不累,还能学技能。”纺织女工努尔古丽说。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针对英吉沙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济宁援疆指挥部加大援疆资金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帮扶,形成了多渠道、多样化为脱贫攻坚“输血”的生动局面。近三年,安排扶贫领域重点项目60个,投入资金8.2亿元,占援疆资金总额的87.4%,主要用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实施了安居富民工程、饮用水安全工程、齐鲁纺织服装产业园、南湖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基础性、先导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夯实脱贫基础,保障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效。
进疆以来,济宁第十批援疆干部按照援疆工作部署,以消费扶贫为抓手,积极为农副产品的销售想办法、找市场。今年七月份,济宁援疆指挥部通过精心制定销售方案,在上海、西安、济南、济宁等地举办英吉沙杏推介会,采取援疆干部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进大型商超、进电商平台、进机关餐厅、进工会促销、进企业和社会组织。2020年累计外销鲜杏2600吨,同比增加160%,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60元。设立“大仓东移”济宁分仓,增设“喀什好味道”旗舰店,在贵和超市、百意超市等设立英吉沙县农副产品专区专柜,实现英吉沙县农副产品济宁销售常态化。
深化文旅交融,带动就业增收。“2019年我家土陶共计收入15万元,靠这项非遗手艺实现了全家脱贫。”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非遗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告诉记者。
按照“文化润疆、齐鲁先行”的要求,济宁援疆指挥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富业,采取典型引路、榜样带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教育引导,将国学思想中的自强精神根植于群众思想深处,构建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在文化润疆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各族同胞交往。
依托达瓦孜、土陶、小刀、木雕、模戳印花布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文化,济宁援疆指挥部坚持“援疆引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工作途径,投入援疆资金,实施了土陶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示范项目、达瓦孜文化传承保护项目等文化引领项目,打造南湖旅游度假区、小刀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示范点,繁荣了文化市场,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增收。
在助力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近三年,济宁援疆指挥部选派院长和医疗专家91人,通过“组团式”医疗援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带教、选派英吉沙县优秀年轻医生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医附院跟班学习等途径,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培养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专家队伍。(记者 李凤鸾 通讯员 孔宪新 邓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