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完成承接省级委托事项143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度达到97.38%,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凸显,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提效能 激活力
该取消的取消,该简化的简化,该共享的共享……我市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关键,大力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对申报材料进行再简化,对审批流程进行再优化,对审批时限极限压缩,逐项完善办事指南、工作流程。目前,企业开办电子化率达到95%,实现了0材料、1环节、1天办结;施工许可实现“1张表、0费用、即时办、不见面”;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全城通办”“一次办好”“1天办结”;电力外线接入工程行政许可实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200米及以下工程免审批;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电子化办理,办结时限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实现一次办好。同时,1040项市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转移到网上平台运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度达到97.38%。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社保办事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推送;建成了“一网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12个部门单位“百项事项”一证通办;推广了“爱山东”“济时通”APP,实现了100个事项“秒批秒办”;推进了镇街、村(社区)网上站点全覆盖,镇街、村(社区)政务服务事项平均为188项、53项。特别是疫情期间,主动调整工作方式,478个审批服务事项可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方式实现“不见面审批”。此外,对标“京沪深”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明确了全市2020年度310 项营商环境重点工作措施,实行“蓝黄红”管理,跟踪督促落实,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目前,已完成260项,正在推进36项。
有温度 有速度
把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党性和党员干部服务能力的根本标准,持续提升群众和企业满意度、获得感。
对市县镇村为民服务场所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开展集中攻坚行动,全市95%的镇完成了为民服务场所提升任务,所有的行政村建立为民服务点,与邮政、通讯、银行合作,推出“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打造“代办点+自助服务终端+村干部集中服务”新模式。同时,建立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服务制度,全面推行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和亲切服务,建立了双休日便民服务制度,开通了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办事通道,提供帮办、代办、预约服务等便民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有温度、有速度的服务。疫情期间,制定《济宁市政务服务“战疫情、保民生、促发展”20条工作措施》,大力推行“承诺制+容缺办”,30余名党员干部奔赴企业项目一线,为战胜疫情发挥了政务服务力量。此外,组织各牵头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员,走下去倾听企业呼声、了解企业需求、征求意见建议,重点解决了企业办事过程中的堵点、卡点问题,向企业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惠企政策,提升企业满意度获得感。开发了惠企政策查询“一网通服”平台,梳理上线各类惠企政策500余条,集成惠企政策、关键词检索、智能推荐等功能,满足企业组合式应用需求。
强素质 重约束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纪律作风集中整顿为抓手,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提升干部执行力,梳理7个方面36条突出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对照查摆,改进提升。持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支部学习为依托,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知责、认责、守责”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环节,明确责任内容、细化责任清单、履责纪实留痕,让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内容变成硬指标。此外,推行“党建+”学习模式,把党性教育与中心工作互促共融,常态化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开展好模范机关建设,做好公务员平时工作考核,全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先后开展了“提升执行力、党员作表率”系列党员教育活动、政务服务窗口专项整治和纪律作风集中整治活动。今年,先后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市直机关示范党组织”。(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仲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