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耀济宁丨当兵还能杀鬼子,死也值了!——访95岁抗战老兵吕企荣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见到吕企荣老人时,他正安静地坐在沙发上,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他身形佝偻却面带微笑。胸前佩戴着各式各样的纪念勋章,崭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格外醒目。

downLoad-20250901062714.jpg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仰浩 摄


吕企荣1930年出生在泗水县北彭村。抗战胜利已经过去80年,谈起当年的抗战经历,老人仍旧激动不已。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老人已经是95岁的高龄,很多事情已经记得不太清楚,老人反复地说:“打的仗太多了,数不清,很多事儿想不起来了……”

“1944年下半年,日本鬼子穷凶极恶,进俺村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妇女就祸害,临走还把我们的房子都烧了。”通过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记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惨绝人寰的历史画面:大扫荡期间,日本侵略者分成两路,对北彭村发动了疯狂的围攻。村民们在绝望中挣扎,他们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去抵抗,但对抗着一群狼似的敌人,显得势单力薄。有的胸膛被无情的刺刀穿透,有的在酷刑的极度痛苦中死去,怀孕的妇女在扫射的枪声中倒下,幼小孩子的生命在母亲怀里熄灭……他们的血液染红了雪地。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在群众中逐渐扩大,村民抗战情绪日益高涨,有不少青年光荣应征入伍参军参战。“当时打仗打得太激烈了,八路军死伤的战士很多,非常缺兵。我就是那时候当的兵,不当兵也得死,当兵还能杀死几个日本鬼子,死也值了!”老人每说一段都会停下来沉默好久,双目下垂,陷入深深的思考。象征荣誉的勋章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历史的时钟滴答滴答回响,时光仿佛倒流了数十年。

“当兵时我只有15岁,首长说,孩子太小了,就送信吧。白天送信容易暴露目标,我就晚上借着月光在树林里穿行,一天跑几十里山路是家常便饭。有时山里迷雾缭绕,有一次送信没走出去几里地就迷路了,但是任务十万火急,幸亏一位老乡及时给我指路。半路上饿得不行了,一位好心的大娘给了我一碗糊糊……”记者问他问题时,老人虽然听力不好,但每次都尽力倾听,使劲回忆。据老人的儿子说,在送信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危险,吕企荣作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员,成功完成向总部送情报的任务。参谋长要求六十多里路四个小时内必须赶到,交给首长并带回批示,来回不能超过八个小时。接到任务的吕企荣不敢耽搁,三个多小时就到达了,顺利完成了任务。后来,听参谋长说起,那天接见他的正是陈毅,吕企荣心中既激动又倍感荣幸,这段经历也成为他记忆中的珍贵片段。

抗战胜利后,吕企荣继续随部队南征北战,投身于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场场关键战斗中。“当时打仗,人人都得有胆子,敢于冲在最前。”老人的目光掠过窗外,仿佛望见当年的枪林弹雨。

记者手记

采访吕企荣老人时,他嘴里总是念叨着:“共产党的江山来得太不容易了!”反反复复,真真切切地印在了记者的脑海中。对这位老人而言,即便现在神智、口齿都不清了,但“国家”二字,仍旧永远高于一切。

1945年2月,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的开始。“当兵还能杀死几个日本鬼子,死也值了!”这句话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他用整个青春和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写下的庄重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对我们的嘱托,也是对我们的教诲。

聆听老兵们经历的烽火岁月,回望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苦难历史,他们所做的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老兵寄语

只有牢记以前的苦,才懂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年轻人要好好读书,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