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王杰精神 书写英雄史诗 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第71集团军时指出
掌上济宁讯(本报记者 王艳茹 李姣 通讯员 任秀军 李航航 程传辉)2021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发布,王杰精神位列其中。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凝练着共产党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红色基因,传承着齐鲁文化的自强不息、敦厚踏实的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
王杰生平:立志要做一个杰出的人
王杰,原名王遵明,1942年出生在金乡县华堌村(现更名为王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他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这些经历为他朴素的英雄情感和志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在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他将自己的学名“王遵明”改为“王杰”,立志要做一个杰出的人。
1961年7月,王杰放弃升学读高中的机会,写下“人一生能服从祖国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为第二志愿”的日记。8月,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的一名战士。次年,他通过申请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培养,一直以雷锋、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为榜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能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关怀战友,爱护集体财产;他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队里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王杰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埋排雷和爆破训练。7月14日上午,王杰讲授的最后一堂课是绊发式防步兵应用地雷的实爆操作。为了大家的安全,王杰先自己一个人来到几十米外的河边进行了两次试验,都成功了,这才放心地回到了训练场地。他让民兵们围成一圈,单膝着地,一边讲解埋雷要领,一边做着示范动作。但是,谁都没想到,拉火装置突然自燃,在炸药包发生意外即将爆炸的危急关头,他本可以凭借自己熟练的技巧向后一仰,避开45度最大的杀伤角,以此来保住自己的生命,但他为了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的安全,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扑向炸点,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王杰牺牲后,战友们发现了他352篇、十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思想成长的点滴。其中,“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向英雄学习”“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等多篇日记被广为传颂。
根据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现,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全国军民学习和发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20世纪60年代,王杰的名字和雷锋一样响彻中国,他被誉为雷锋式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2009年,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王杰被中宣部等部门追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王杰精神:一心为革命 两不怕 三不伸手
王杰精神是对王杰言行和事迹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道德和崇高理想的高度概括,是以王杰名字命名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部分。
王杰精神可以概括为:无限忠诚、为党为民的“一心为革命”精神;血性担当、无畏牺牲的“两不怕”精神;干净无私、永葆本色的“三不伸手”精神。王杰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成为华夏儿女共有的精神财富。
当今时代,王杰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价值。从个人层面看,它激励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从社会层面讲,王杰精神有助于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面对重大挑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着无数人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在国家发展层面,王杰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