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接过母亲的接力棒 王杰精神在社区闪耀光芒

张宁在能工巧匠工作室里指导居民做手工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任城区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张宁的办公桌,像一方微缩的沙盘,承载着整个社区的冷暖与重量。桌面左侧是一张照片——她的母亲张宝芳,前任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身着素净衬衫,目光沉静地望向镜头。这张照片的右下角,放着一枚“王杰精神”纪念章。2022年5月,张宝芳倒在了她为之耗尽心血的工作岗位上,未竟的事业与深沉的嘱托,沉甸甸地落在了女儿张宁的肩头。

此刻,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社区党委书记正俯身案头,指尖划过一份份待处理的文件。窗外,是竹竿巷社区纵横交错的街巷,是她母亲曾用脚步丈量、如今需要她用双肩扛起的地方。桌上的那枚纪念章,无声诉说着一种血脉里的传承——一种名叫“王杰精神”的滚烫信念,正在新时代的基层土壤里,被赋予最朴实也最坚韧的生命力。

担当:居民的意见就是她的意见

去年深秋,寒意渐浓。越河街道几个老旧小区的居民群里,抱怨声却像开了锅的水,不断翻滚蒸腾。

“7号楼二单元门口不知道是谁泼的油污,老人滑倒怎么办?”配图里,深褐色的油渍在水泥地上蔓延开。

有一段时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辖区内有个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很大。“垃圾桶早就满了,花坛边上快成垃圾山了,卫生没人管,这叫什么事儿!”照片上,各色塑料袋、废弃杂物在枯萎的冬青旁堆积。

这样的消息,每天都像细密的针,扎在张宁的心里。她一次次打着电话,一遍遍催促物业人员,然而,物业公司的承诺常常像投入深潭的石子,连个像样的水花都看不见。居民们的忍耐到了极限,更换物业的呼声在楼宇间汇聚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

“张书记,这家物业现在经营状况不好,员工工资都拖欠,服务才这么差。”社区网格员小李忧心忡忡地提醒。张宁深知其中利害,老物业在社区干了不少年,骤然更换,牵扯的利益和引发的反应难以预料。然而,当居民代表和家委会成员将那份沉甸甸的投票结果送到她面前,她明白,民意不可违,担当不容辞。

“干得不好就得让贤。居民们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张宁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她顶住压力,迅速启动程序:依法终止与原物业合作,严格按程序引入资质优良的新物业公司入驻。

隔天下午,张宁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之前物业公司的人员气势汹汹上门讨要说法,情绪非常激动,一时间剑拔弩张。张宁挺直脊背,面无惧色,“服务居民是物业的本分,你们没做好,居民不满意,更换是依法依规的决定。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她的声音不大,却像磐石一样稳稳落下。那一刻,母亲照片上沉静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给予她力量,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铁骨,在她柔韧的身影里,化作了守护社区安宁、维护居民利益的铜墙铁壁。

创新:打造指尖上的“共富工坊”

老旧小区里,时间的缝隙往往藏着一群人的焦虑与渴望,四五十岁因工厂转型而赋闲在家的工人,守着孩子寸步难离的全职妈妈,守着生意时好时坏的小店店主……如何让他们的时间生出价值?这个难题,长久地盘桓在张宁心头。

转机源于一次社区活动,社区邀请钩织能手徐老师参加。她用一根钩针、一团彩线,在社区活动室里编织出一个下午的专注与欢笑。全职妈妈陆女士学得尤其认真。不久后,张宁在竹竿巷熙攘的人流中,意外瞥见了陆女士的身影——她的小摊上,铺满了自己钩织的茶杯垫、玩偶、发饰,色彩斑斓,精巧可爱。陆女士脸上带着久违的自信光彩:“我跟徐老师学的,自己又琢磨了花样,卖得还行,补贴点家用。”

陆女士摊位上那跳跃的色彩,瞬间点燃了张宁的思路。社区里还有多少双像陆女士一样灵巧的手,多少颗渴望被价值填满的心,一个念头在她脑中清晰起来:要让指尖上的技艺,变成家门口的生计。

她开始四处奔波,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托朋友、找门路,目标只有一个:找到能让社区手工变现的渠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她联系上了邹城一家专做出口小工艺品的外贸厂家。对方提供原材料,社区只负责其中一道或几道手工工序。“难度不大,就是针线活,按件计酬,一件一毛到一块钱不等。”张宁拿着样品,眼里闪着光。

“能工巧匠工作室”的牌子很快挂了起来。

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社区。从公益岗的服务人员到社区全职宝妈,从50岁的赋闲阿姨到店铺清闲的商贩,她们惊喜地发现,这份工作完美契合了她们破碎的时间表。

清晨送完孩子上学后的两小时,午后等待孩子放学的校门口一刻钟,甚至晚上孩子入睡后的静谧时光……这些曾经被手机屏幕占据的碎片时间,如今被赋予了实在的价值。“以前等孩子刷手机,眼睛累心也空。现在手指头动动,一天能挣二三十块菜钱,感觉不一样,日子有盼头。”张女士熟练地穿针引线,一个精巧的布偶眼睛在她手中渐渐成形。

王杰精神里“为人民服务”的朴素内核,在张宁的巧思和奔走中,化作了“能工巧匠工作室”里此起彼伏的谈笑声和指尖翻飞的勃勃生机,让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悄然累积起微小却真实的幸福。

情怀:走向民心深处

社区低保户齐阿姨家的困境,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张宁心上。50平米的空间里塞满了生活的窘迫与艰辛:老伴突发脑溢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年逾八旬的公公佝偻着背;女儿还在读书中;而齐阿姨自己,双侧股骨头坏死让她每一步都走得钻心刺骨,却连手术都成了奢望——原单位社保欠缴导致她退休手续卡壳,医保无法启用。

“张书记,手续办不完,医保就不能用啊。”齐阿姨拉着张宁的手,眼泪扑簌簌地掉,“手术费十几万,我们这个家,砸锅卖铁也凑不出来,我这腿要是彻底废了,这一家老小可怎么办……”那绝望的眼神和颤抖的声音,像针一样扎进张宁心里。她想起母亲张宝芳常说:“当书记,眼里要看得见老百姓的眼泪,心里要装得下他们的难处。”

张宁没有片刻犹豫。“阿姨,您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她首先想到的是“能工巧匠工作室”。她手把手教齐阿姨做最简单的手工配件,“阿姨,您坐着就能做,手熟了一天也能挣点,至少买菜钱不用愁。”这份微薄的收入,像黑暗中的一丝萤火,让齐阿姨灰暗的生活有了一点光亮。

然而,解决根本问题,必须解决退休手续和住房这两个关键问题。一次参加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征集网络平台建设意见的活动,让张宁意识到这是为齐阿姨争取机会的关键时刻。她连夜整理材料,将齐阿姨家特殊的困难陈述给了相关负责人。“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得很好,为市民带来了方便,但是有些人仍旧不会使用电脑,比如我们辖区的齐阿姨……一套带电梯的公租房,对她家来说不是改善,而是救命。”她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坚持。

经过严格审核和特事特办,齐阿姨家被列入优先配租名单。拿到公租房钥匙那天,齐阿姨的泪水怎么都止不住,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张宁没有停下脚步,又开始协助她办理退休手续,联系原单位的主管部门、跑社保局、沟通协调……电话打了无数个,办公室跑了十几趟,材料补了又补,障碍被一一扫清,齐阿姨的退休手续终于办妥。

得知消息的齐阿姨在老伴的搀扶下,带着一面鲜红的锦旗和感谢信,“挪”进了居委会。“我和家人感谢党培养出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让我们感受到社区是个有爱的大家庭。有这样的好书记,我们感觉很幸福很温暖。”齐阿姨紧紧握住张宁的手,泣不成声。

张宁的眼眶也湿润了,她轻轻拍着齐阿姨的背,如同安慰自己的亲人。这一刻,王杰那惊天一扑所蕴含的舍己为人的赤诚,在和平年代的社区里,被张宁无声地融进了为齐阿姨一家奔波劳碌的脚印里,融进了这面锦旗沉甸甸的份量中,化作了润泽苦难的涓涓细流。

在竹竿巷社区楼上楼下,在万家灯火的冷暖间,张宁,这位年轻的社区党委书记,正用无数个平凡日夜,在母亲未竟的足迹上,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王杰精神”最温暖、最坚实,也最情真意切的篇章。这传承,无声,却重若千钧;这脚步,平凡,却通向民心深处。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