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齐鲁大地新局起:解码山东新质生产力跃迁密码

春潮涌动处,创新破土时。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激荡大江南北,作为北方经济大省的山东,正以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探索着产业升级的独特路径。

山东的转型突围始于对传统底色的创造性转化。在潍坊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轰鸣的机械臂正为每台柴油机雕刻"数字指纹",百年制造业积淀叠加工业互联网的精准赋能。青岛港的无人集装箱卡车穿梭如织,5G+北斗技术重构的智慧码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改造,而是将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骨骼"植入"数字神经",让老树在数据养分的滋养中萌发新芽。

在济南超算中心的算力穹顶之下,"算力+"的裂变效应正在释放。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每秒1.3万亿次的运算能力,不仅支撑着海洋科研的深蓝探索,更催化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的化学反应。烟台万华化学的实验室里,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实现从秸秆到高端材料的跨越式转化,折射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闭环。这些创新硬核的崛起,见证着山东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一跃。  

黄海之滨,威海全球打印机基地的精密车间里,每0.7秒就有一台激光打印机下线,120多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的生态圈。这种"链式聚变"的发展逻辑,正在山东形成磁场效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合7个城市、1100余家企业,从动力电池到智能座舱的完整生态渐成气候;青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创新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的立体布局,催生千亿级产业增长极。当"单打冠军"升级为"团体冠军",山东制造正从规模优势转向系统竞争力。  

山东的实践揭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产业的替代革命,而是激活存量的创新演进;不是实验室里的孤军突进,而是产业链条的生态重构;更不是沿海省份的专属赛道,而是全域统筹的协同进化。当"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的转型轨迹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同向而行,这片古老土地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齐鲁新篇。(文/张顺)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