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写在咱老百姓的日子里

最近和老家济宁的表弟聊天,他的一番话让我真切感受到山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动。这位曾经的“北漂”程序员,如今选择回乡创业,开了一家智能装备研发公司,他说:“现在山东的创业环境,比北京还‘解渴’!”

表弟的公司主攻工业视觉检测,员工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八成是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以前总觉得老家就业机会少,现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遍街都是,快递小哥、电商主播、机器人工程师……新职业层出不穷。”他说,公司技术骨干月薪过万是常态,比去南方打工挣得还多。

表弟公司员工平均年薪从5万涨到8万,他自家也在高新区买了新房。更直观的是物价稳、消费旺——小区门口的民营生鲜超市,蔬菜水果比大超市便宜两成;周末带孩子去民营游乐园,亲子票价格亲民还能扫码领优惠券。

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营力量正在填补公共服务空白。我表妹从民营护理学院毕业,直接进了青岛一家高端民营医院,她说:“工作环境比想象中还好,护士站都有智能查房系统。”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正在把宏大叙事写成普通人的获得感。从车间到写字楼,从田间到直播间,民营力量让山东人的饭碗更稳、钱袋更鼓、笑容更甜。就像表弟说的:“现在回老家创业,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这种从日子里长出来的信心,或许就是对山东未来经济最好的投票。(文/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