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 齐鲁大地共筑国安屏障
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这场全国性的安全宣教浪潮中,山东以“走在前、开新局”的担当,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山海城乡,以创新实践书写了“齐鲁样板”的生动篇章。
体系构建:从“全域覆盖”到“精准滴灌”
山东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构建起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生态等20个领域协同联动的“大安全”体系。在威海刘公岛,全国首个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历史实物与AI技术结合,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在荣成市八河水库东岸,全国首个核安全主题公园以“知核、安核、用核、探核”四大展区,将核安全知识融入山水景观,游客扫码参与互动问答即可解锁“核谐齐鲁”的奥秘。从黄海之滨到泰山脚下,山东以“一市一品牌”的布局,将国家安全教育从口号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
创新宣教: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
山东的宣教实践充满巧思与温度。在曲阜尼山讲堂,“新时代·新科技·新安全”文化主题活动以儒家文化为纽带,分享了科技安全领域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方式诠释国家安全。基层更是活力迸发:无棣县“警、医、校、企”四力联动,派出所民警讲解反诈技巧,医护人员科普生物安全,幼儿园教师设计“小小安全卫士”亲子游戏,让安全教育跨越年龄与职业界限。这些创新既延续了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又彰显了数字时代的鲜活表达。
基层实践: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守护”
在山东,国家安全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准则。青岛通过改造“西海岸2号”游轮为“国安号”主题游轮,打造集主题教育、文旅体验、宣传展示于一体的“海上移动阵地”,并在游轮上设置沉浸式宣教平台,播放国家安全教育宣传片,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更令人瞩目的是,山东高速集团将收费站打造成“安全前哨”,通过“1+4+N”工作机制,联动公安、医疗、教育部门,让每一条车道成为流动的安全宣传站。这些实践印证了“人人都是防线哨兵”的深刻内涵,也让“国家安全为人民,人民护国安”的良性循环在齐鲁大地生根。
青春力量:从“知识接收”到“使命担当”
面对全省145所大中小学参与的“同上一堂国家安全课”竞赛,山东学子以艺术创作、应急演练、情景剧展演等方式,将安全理念转化为青春行动。在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前往青岛360城市安全大脑基地,实例学习了网络空间安全的严峻形势,展示了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和人工智能防御技术;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浒苔动态,为青岛市浒苔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支持,助力守护海洋生态安全。正如参赛学生所言:“国家安全不是试卷上的选择题,而是青春赛道的必答题。”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升华,正是山东十年安全教育的丰硕成果。
从刘公岛的红色基因到核电站的科技之光,从孔孟之道的文化浸润到基层治理的智慧创新,山东以“全域统筹、全民参与、全程融合”的实践,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齐鲁方案”。这片诞生过沂蒙精神、胶东抗日的热土,正以新时代的担当证明: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千万人携手编织的防护网。当每个齐鲁儿女都将安全理念化作日常习惯,这片土地便拥有了抵御风浪的永恒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