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向新而行:解码山东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卷
在胶东半岛的深海养殖基地,传感器网络正实时监测着三文鱼的生长数据;在泉城济南的量子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破解算力网络的底层密码;在鲁西平原的麦田里,无人收割机沿着北斗导航的轨迹划出丰收的轨迹。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山东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图景。这片曾以"大象经济"闻名的土地,正在用创新驱动演绎着新时代的产业变革。
破茧: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范式革命
山东的产业进化史,本质上是一部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的突围史。当传统重工业遭遇生态红线,当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山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动能转换。青岛港的自动化码头用5G技术重构物流基因,潍柴动力的智慧工厂让制造精度提升百倍,这些蜕变印证着: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产业迭代,更是发展哲学的升华。
跃升:创新矩阵构建发展新生态
山东的创新密码藏在"十强产业"的布局里。从量子科学到海洋牧场,从生物医药到氢能装备,七大实验室构成的创新矩阵,正在打破学科壁垒与产业界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突破的不仅是深海探测技术,更构建起"产学研金服用"的完整创新链。当创新要素在黄海之滨形成聚集效应,山东正从产业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未来:在绿色转型中重塑竞争优势
面对碳中和的时代命题,山东的破题之道别具匠心。海上风电的"零碳园区"里,风机叶片与储能系统构成绿色闭环;这种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当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这种双向奔赴正在重构区域竞争优势。
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节点,山东的新质生产力实践启示深刻:真正地转型升级,不在于淘汰多少传统产业,而在于激活每个产业细胞的创新基因。当齐鲁大地的创新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范式。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激荡出澎湃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