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打破“超级中学”,教育机会人人共享

在山东,教育公平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这片齐鲁大地的教育实践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没有“超级中学”一枝独秀的怪象,展现了一幅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生动图景,为教育公平提供了鲜活注脚。

山东没有诞生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关键在于招生政策红线的坚守。全省严格禁止中学跨市、跨县“掐尖招生”,让优质生源自然沉淀在本地。例如,济南的省实验中学、青岛的青岛二中、东营的胜利一中,虽为名校,但无法全省“虹吸”尖子生,每个地级市都有实力相当的重点中学。这种政策设计,避免了“一校独大”的资源垄断,让教育机会像泉水般浸润每一寸土地。我们县城这两年每年都出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山东的优质教育资源并非集中在少数城市名校,而是呈现“下沉式”分布。全省已创建40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到2030年将实现所有县(市、区)达标。例如,枣庄三中、烟台一中、潍坊一中,这些县域中学的高考成绩直追省会名校,让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现实。山东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确保乡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同时,新建学校统一配建食堂、按寄宿制标准规划,让城乡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教育公平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到今天的“教育均衡”,公平理念一脉相承。山东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全国闻名,但并非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更看重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这种理性选择,为教育公平提供了社会基础。

山东的教育公平,是政策设计的智慧,是资源分配的均衡,是升学路径的多元,更是文化基因的滋养。这里没有“超级中学”的光环,却点亮了每一所学校的灯火;没有“唯分数论”的焦虑,却给予了每个孩子追梦的翅膀。这种教育公平的实践,不仅托举起千万学子的未来,也为全国提供了破解“教育内卷”的山东方案。转悠这几天,发现村里头文化味儿也浓了。村里把闲置的校舍改成了儒学讲堂,周末城里人都开车来听国学课。邹城韩庄把老石屋修缮成“非遗工坊”,扎风筝、做香包的手艺人带着游客体验传统技艺。(通讯员 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