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牡丹产业赋能齐鲁:菏泽探索“一朵花”的 多维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核心产区,山东菏泽以牡丹为媒,将传统种植业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从“单一观赏”到“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文化赋能、国际合作,牡丹产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更成为乡村振兴与城市品牌建设的“金色名片”。
从种植到深加工:产业链延伸释放经济价值
菏泽牡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牡丹价值的全方位开发。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40万亩,种苗供应量占全国85%以上,出口量占全球70%。依托“花、根、籽、蕊、叶”的全株利用模式,菏泽已形成涵盖食品、医药、日化、生物科技等11大领域的深加工体系,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等260余种产品,年产值突破130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头企业如尧舜牡丹、龙池牡丹等,通过产学研合作累计获得专利技术35项,主导制定牡丹籽油国家标准,推动产业标准化进程。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四季生金”
传统牡丹一年仅开一季,但菏泽通过反季节催花技术实现“花随人意开”。2025年春节期间,60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全国,销售额超1亿元;芍药鲜切花年销量达1.2亿枝,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科技还渗透至种植管理环节,曹州牡丹园引入智慧导览系统、花期调控技术,将观赏期延长至50天,并通过数字人导游、古风实景演出等提升文旅体验。此外,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的建立,进一步打通了鲜切花的标准化流通渠道,助力产业市场化升级。
文化融合:非遗技艺与节会经济的双重驱动
牡丹文化是菏泽的“灵魂标签”。当地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培育出曹州刻瓷、牡丹瓷、牡丹面塑等文创产品,建成370余个“文创微工厂”,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3万村民人均增收5万元。节会经济同样功不可没,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与世界牡丹大会累计举办30余届,单日最高游客量达28.5万人次,文旅订单增长超110倍,推动“赏花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型。
国际视野:从“中国牡丹之都”到全球产业枢纽
菏泽牡丹的国际化步伐稳健。通过连续7届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在荷兰、韩国等地设立分会场,推动牡丹籽油、花蕊茶等产品进入欧洲及东亚市场。2024年,牡丹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0%,牡丹种苗年出口量超320万株,占全国总量的80%。国际合作不仅拓展了销售渠道,还吸引了外资与技术,助力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
牡丹产业直接带动就业10万人,间接辐射50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菏泽以“一朵花”撬动百亿产值,实现从“富贵花”到“富民花”的蜕变,更以“中国牡丹之都”的全球影响力,为山东农业现代化与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随着“125”总体思路的推进(即打造一个核心区、聚焦两大方向、落实五项重点),菏泽牡丹产业有望在2025年突破120亿元产值目标,持续书写“花开盛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