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帮问丨AI如何正确为孩子学习所用?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教育者、学习者与家庭要如何面对和使用AI,这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家长
担心孩子会降低独立思考的能力
市民黄女士的孩子正在上初一,她告诉记者,AI工具在孩子之间口口相传,普及得很快。有一次,她发现孩子有不会的题,直接用DeepSeek搜索题目,很快答案就出来了。“我们小时候如果遇到不会的题,会去问老师、问同学,或是去查阅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有交流、有探索。而现在的孩子,用手机简单拍个照或者输入数字,就能有答案,我担心孩子会降低独立思考的能力。”
市民胡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在人工智能时代,AI这个东西我们无法避免,所以孩子肯定会接触到,他早一些接触,就能早一点了解。”胡先生的孩子写作文原本非常吃力,这段时间借助AI,孩子的写作能力有了提升。“DeepSeek就像一本作文大全,可以输入各种主题生成不同的文章,让孩子看看好的文章怎么写,背一背、抄一抄,对他很有帮助。”胡先生说。
学生
AI是把双刃剑,看你怎么用
“我觉得AI工具就是懒人神器,使用它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就像你遇到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正巧手里就拿着答案,很难不去看。”13岁的小郑告诉记者,在他们班里确实有很多同学用AI工具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就搜一下,以前1个多小时做完的作业,现在20分钟就能完成。“这种做法就跟直接抄答案没区别,我不太赞同。”小郑说。
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的刘思妤告诉记者,她也使用AI工具。但她是在做完作业之后,用AI工具帮助检查作业、分析错题,或者用来深入查询文章背景和相关资料。“比如我写一篇英语作文,写完之后,我会用AI工具来润色批改,看它批改后的一些用词,抄下来做好批注。自己再用心背一下抄下来的词,下次写的时候就会应用了。”
“我爸妈英语都不太好,平时我会用AI工具帮我听写单词、进行口语练习,它能及时纠正我的语法错误,我觉得非常好用。”14岁的大壮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问AI问题,因为它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可以充分满足他的好奇心。“我一直很喜欢研究各种昆虫,遇到不认识的昆虫我就会对AI进行详细描述,或者直接发图片寻找这种昆虫的信息,就像身边有一位专业老师随时为我答疑解惑。”大壮说。
学校
AI不是洪水猛兽,要让学生成为驾驭新工具的主人
济宁市育才中学语文学科教研主任王莉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她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AI辅助——对比研究”的教学模式,在面对命题写作时,先用AI大模型写出一、二、三类范文,并让学生对比同一题材的三类文章之间的差异,从而意识到自我写作时的不足,之后让学生利用AI收集素材,拓宽思路,最终学生会根据搜集到的素材独立完成文章立意、构思和文字表达。这种辩证教学法,激发出不少学生的原创观点。
“AI的出现也在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能停留在‘知识传递’这一层面,而是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创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爱的能力和价值观,才是教育的核心内涵。”王莉说,面对AI带来的变化,他们将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AI不是洪水猛兽,我们要教学生成为驾驭工具的主人,而非被工具驯化的奴隶。”济宁市育才中学副校长刘长亮为记者展示了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设想,“随着AI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育评价也将不仅仅是以前只看分数的结果评价或单纯的过程评价,而是注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就像当年计算器的出现没有消灭数学思维一样,AI时代更要强化‘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自觉。工具的便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文科生用AI查文献,追问史料真伪,理科生用AI练错题,解剖算法逻辑。教育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分解和解决能力,在智能时代更为重要。”刘长亮说。
记者手记
当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教育的终极命题愈发清晰。我们培养的究竟是AI的附庸,还是技术的主人?在济宁市育才中学走廊的墙壁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标语与神经网络图谱交相辉映,这或许正是未来教育最好的注脚,让技术扩展人类边疆,让思考永远保住灵魂锋芒。
多读一点
“人工智能+”如何向未来
“具身智能”“6G”等新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多场发布会、代表委员通道上,“人工智能+”频频被提及,成为最热词汇之一。
近段时间,各类大模型和机器人加速迭代,大显身手。DeepSeek低成本、高性能开源模式贡献“中国智慧”,“讯飞星火”等大模型深挖丰富场景,宇树科技等企业的机器人“进化”为“功夫大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
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代表委员说,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不断涌现,拓展出经济新赛道。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关键。
代表委员认为,一方面要善聚人才谋发展,特别是支持年轻人和初创企业去闯,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开放包容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让AI技能成为公民必备能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委员说,在人工智能“来袭”的时代,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一门通识课,让人工智能为你所用,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从现在着眼,“人工智能+”会创造怎样的未来?
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代表委员建言,要持续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发力。
海尔集团提出老牌家电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生存法则:要么与AI同进化,要么被AI淘汰。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认为,人工智能赋予中国智造更多想象空间。
“五年前,我们下决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五年大约投了1050亿元。”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说,将持续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2025年预计达300亿元,AI相关研发投入将占四分之一,“要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各个终端上,让广大的消费者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坚持创新再创新,“人工智能+ ”从科幻到现实,加速迈向美好未来。(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