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为“被边缘化者”提供第二次扫盲机会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万德龙)“感谢邀请我们来到孔子故里,获此殊荣倍受鼓舞,这也成为激励项目持续提高社会中最贫困及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的动力。”作为本届“孔子教育奖”获奖机构之一,南非基础教育部“让我们学习”大规模扫盲项目代表丁格尼·约瑟夫·恩戈贝尼先生说。
2008年,南非大约有500万15岁以上的成年人不具备应有的读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南非基础教育部于2008年2月创办了“让我们学习”成人扫盲项目,以实现联合国提出的“终身学习”目标,特别是为那些基础薄弱的人提供第二次扫盲机会。该项目惠及南非全部种族,所有课程免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身患残疾等各种现实需求。“项目招聘并培训了大约7.5万名志愿者、监督员和教师,在全国3.5万个社区学习中心授课,上课地点甚至包括庭院、教堂、公交车候车亭等一些非正规场所。”恩戈贝尼说,在长达6个月的课程中,志愿者要不间断地接受基础培训,课程包括35节母语课和算术课以及10节英语课。项目还动员学习者建立合作社来赚钱,几年间为失业青年创造了30万个工作岗位。从2008年到2015年,在400多万报名该项目的成年学习者中,90%的人都完成了全部课程,并获得了证书。“项目不仅提升了学习者的技能,改变了学习者的生活,获得了家庭的幸福。在我看来,它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尊严,我认为这也是设立‘孔子教育奖’的初衷所在!”恩戈贝尼说。
“孔子教育奖”获奖项目代表阿布杜尔
经过技能培训,妇女在家庭中更有地位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鲍童)“机构里的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认识,教育不只是教授书本知识,更是传授生存技能。”荣获本届“孔子教育奖”的印度非政府组织马拉普兰人民教育机构“以职业技能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负责人阿布杜尔·瓦哈布·普利卡尔·维塔姆·维蒂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妇女不仅需要学会语言知识,还要掌握工作技能。在我们工作的努力下,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如今妇女每天可以赚到约500卢比(约合50元人民币),这让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有了立足之地。”
尽管喀拉拉邦是印度全国扫盲率最高的地方,但对于包括妇女、少数民族等长期生活在经济落后地区和边缘社区的移民者而言,教育仍是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此情况下,马拉普兰人民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它是一个由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赞助的非政府组织,自2006年建立以来,该组织为文盲群体提供非正规教育,并为刚刚识字的人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了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帮助学习者获得学业等级及开发职业技能。
当被问到为一个以扫盲为初衷建立的组织为何将更多心血花费在对被教育者的职业培训上时,阿布杜尔说:“我们的扫盲工作并非让学习者只局限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教授一种甚至多种生存技能,让他们终身受用。”因此,项目提供的职业培训多种多样,从食品加工培训到纺织品生产培训,都与当地多种产业紧密结合。培训中心与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培训结束后,中心向参与者提供企业财政和技术上的支持。
此外,该组织也帮助项目受益人找工作,或者帮助他们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创业,现在已经培训了5.3万人,其中4.1万人是女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
中国义务教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万德龙)昨日下午,记者专访到刚刚赶到济宁参加2016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及孔子教育奖颁奖的欧敏行女士,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她介绍了该组织对国际教育事业的影响及中国对国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并阐述了自己对孔子教育奖的理解。“为了推动国际教育事业,尤其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普及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协商各国政府,制定了普及基础教育的标准。协议框架中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力求教育的多样性普及。”“中国是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普及全民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义务教育不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更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时的榜样。”欧敏行说出了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认识。“例如,孔子教育奖的设立就是对国际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教育不是一个强迫的事情,它更是一种礼物、天赋。这与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是相通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欧敏行本名玛丽艾萨·奥利维拉,在来到中国担任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之后,她给自己起了欧敏行的中文名。虽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却是学经济出身。她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了金融学硕士和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
“孔子教育奖”获奖项目塞内加尔扫盲与民族语言处:为当地文盲成年人提供生活技能培训
(记者 万德龙)作为2016年孔子教育奖的获奖项目,来自塞内加尔扫盲与民族语言处“为青壮年文盲提供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教育项目,又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记者了解到,“为青壮年文盲提供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教育项目,于2013年在塞内加尔的14个地区开展,旨在通过信息通讯技术,用民族语言或官方语言向约1.4万名青年和15岁及以上的文盲成年人提供生活技能培训,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工作生活中。
此外,该项目具有的创新性特色还在于和当地社区签署了合同,并协助签署了绩效合同。2015年,共有1.38万名青壮年从该项目中受益,其中,包括1.28万名妇女和女童。该项目表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减少旷课率和辍学率,并让更多获益者完成他们的培训。
如今,该项目正计划在地区中心建造图书馆,最近已经建立了设备齐全的文献和信息中心。追随塞内加尔成功的脚步,多哥、冈比亚、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也引入了该项目。该项目的愿景是,2025年前在塞内加尔彻底扫除文盲。
责任编辑: 李颖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