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李朕葳 通讯员 梅花 宋思亮)旧时书香人家的大门上往往写有“诗礼传家”四字,以标榜门风。“诗礼传家”典出《论语季氏》,讲述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典故。正是因为历代孔氏子孙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孔氏家族才得以延绵数千年,发展成全球数百万孔氏后裔的大家庭。在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绍看来,诗礼传家是孔子为后人标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两个重要的元素——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先世为商代王室,孔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商朝王室姓子),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遂从王室转成为诸侯,孔子的六世祖为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孔父嘉遇害后,故其后代以孔为氏,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所以孔子家族本姓为“子”。
孔子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曾官至陬邑大夫(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叔梁纥66岁那年与颜征在生下了孔子,孔子3岁叔梁纥去世,为了让孔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孔子母亲颜征在将家搬到今天的曲阜阙里街居住。“颜征在家搬到阙里有三种原因:首先,她想借助叔梁纥家的声望;其次,那里有大量周朝典籍方便少年孔子阅读,还有就是颜征在的娘家也在附近,能辅助她教育孩子。”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绍认为,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造就全球第一的人来做准备,对孔子人格、品格的养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是说,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常常把俎豆一类的礼器摆放出来,模仿、练习祭祀的礼仪。过去祭祀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凑凑热闹,看了几遍后,这不足为怪。可是,如果是经常性地模仿,就不同寻常了。据说,其母颜征在在孔子还是幼童时就经常带他把玩礼器,有时自己为孩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孔子演奏,有时让他自己任意玩弄。邻里不解,问:“叫孩子玩礼乐之器为何?”孔母答:“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人、办事要讲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懂些礼仪音律,对他日后成长大有益处。”孔子之后成为精通六艺的专家,到了母亲去世的第三年,孔子已经学业有成了。
勤俭持家,孔德成冬天仍穿农家棉布鞋
或许是因为孔鲤早逝关系,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典故除“孔鲤过庭”外,鲜少别的内容流传下来。不过,孔子在教育孙子孔汲(字子思)方面,却有很多文献可以佐证孔子当年的良苦用心,后来子思拜曾参(曾子)为师,后子思门人将学识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孔氏家族重视教育,在家庭生活方面,孔氏家风要求子孙祭祀祖先,不忘祖本,与家人相处中秉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则,并慎戒不幸再婚再嫁的子孙。在个人修为方面,孔氏祖训宗规强调子孙在面对利益时要做到勿嗜利忘义、管理公务时要秉持克己奉公的原则。孔府档案记载,末代“衍圣公”孔德成6岁的时候,陶氏为孔德成姐弟开设了私塾,请来多名私塾老师,负责教授作文、写诗、算数、地理、英语等课程。虽然家境殷实,但孔府内仍传承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到了冬天,孔德成仍穿与普通农家孩子一样的棉布鞋。
家风和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个是软影响,一个是硬约束。在清代,孔令绍的高祖孔宪珍秉承祖上家风,耕读传家,本人成为朝廷御批的七品执事官,家里房产上百间,土地百余亩,有四个儿子、八个孙子。为管理这样一个几十人口的大家庭,他拟定了一套家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载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扬;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忠厚传家,苦读诗书;振振绳绳,繁我孔族。一百多年来,这个家训一直影响着后代。目前,孔宪珍的后代已达一百多人,虽已分居,并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之间却仍相处得很和睦。“你要上学了,咱们先去祭拜孔庙。”时至今日,孔令绍还时常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经历。当时孔令绍住在离城十多里外的农村,站在高耸的古城墙前,他停住了奔跑的脚步,在爷爷的口中,他知道了“万仞宫墙”四个字出自乾隆御笔,知道了一仞等于八尺,首次体会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孔令绍母亲领着他们兄弟姊妹六人艰难度日,并把他们全部送去上学,孔令绍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母亲去世时,他既没成家,也没立业。母亲在弥留之际把他喊到跟前说:“媳妇我是见不到了,孩子更是看不到了,但你要记准一句话,老实忠厚修子孙,尖酸刻薄损后人。”母亲的临终教诲让孔令绍刻骨铭心。
良好家风犹如接力棒代代相传
丧父以后,孔令绍的爷爷将更多的爱给了年幼的孔令绍。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孔令绍印象最深的便是跟随爷爷学习的那段时光。“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等信手沾来,我三岁的时候就学会《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幼时的孔令绍看来,作为孔氏后裔,不会这些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我在一个大家族的呵护下成长,又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这使我的人生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孔令绍说。
家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认真传承,在孔令绍的孙子孔齐维续出生后不久,孔令绍便开始教孩子识字,孔齐维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慢慢成长。“我小时候,我爷爷教我“三百千”,现在,我又教我的孙子“三百千”,传承大概如此。”孔齐维续三岁那年上幼儿园,有一天,孔令绍去接孔齐维续放学,见孙子手里拿着一只气球,孔令绍便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孔齐维续说是小朋友给的。孔令绍很生气,大声呵斥:“为什么要拿人家的东西?明天就还给人家。”第二天放学,孔令绍又去接孙子,孔齐维续说:“爷爷,我今天没要人家的东西,以后也不要了。”孔令绍告诉记者,一只气球虽然无关紧要,可今天要了,明天可能就拿了,后天可能就偷了,习惯的养成是重要的。他一直强调,0到6岁时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守规矩必须从娃娃抓起。
孔令绍常说,孩子的行为规范比学习成绩重要,在教育孙子方面,孔令绍是成功的。进入小学后不久,老师就评价孔齐维续是一名“小谦谦君子”。长期背诵儒家经典,小维续对孔庙有了无限的憧憬,有一天他央求孔令绍带他去拜拜老祖宗,来到孔庙,小维续见到一处古迹就问孔令绍其中的典故和由来,孔令绍对此耐心地解答。时光仿佛将他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清晨,跟随爷爷参观孔庙的场景。
小维续依偎在孔令绍的怀里说:“将来,我有了孙子,也带他来看孔庙。”孔令绍沉思良久,轻轻摸了摸小维续的脑袋,点点头。
责任编辑: 徐微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