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城的三座山:古今地标的人文高度
2016-07-15 来源:东方圣城网

从运河城向西看,曾经的土山如今变为文化广场。

    琵琶山,古代济宁城东的一处遗址高地,一座土山,六十多年的城市扩张,已将它消磨得几近湮灭,成为历史的记忆。

    土山。济宁土山坐落于今文化广场毛主席像一带,这里的土山“系浚河时所挑土积成”,形成于清代前期。因这里的位置特殊、狭窄,因而,积存的土堆最高处也不过6米,且沿城墙外堆放。土山虽然不高,也不像山,但这一带曾是民国时期的繁华之地,因而,济宁人对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当时的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也记载过不少土山发生的故事,有着土山文化的生动记录。

    以今天的地标为轴,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土山马上会来到读者的脑海。快活林到文化广场一段的太白楼中路,曾是古代的护城河,俗名城壕。自1954年开始,填壕筑路,才形成这条太白楼路。当时的城壕宽4丈,约合今日13米。文化广场一段城壕往北,至高大的济宁城南墙,就是小土山的分布区域。到清末民初时期,因土山经历百年的冲刷,山形已无,但人们仍称这里为土山。1926年刻板问世的《济宁县志》这样记载:“土山,在运河北岸,地址稍高,无山形可寻”,说明这时候已经没有土山了,只有一片空地。早在1916年(民国五年)的时候,城内田家园与更道街的部分文化娱乐场所搬到了土山一带,催活了这片旧有的小市场,并很快发展成文化娱乐中心与小商品经营中心,这就是济宁人常说的“小土山繁华时期”。

责任编辑: 杨可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