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 济宁城区本是平原,何来的山?济宁真的有过三座山,并且还将山名用于街名,用于单位实体,至今还有很多济宁人知道渔山、琵琶山、小土山。
渔山。济宁人喜欢山,但没有真正的石头山,因而,人们见到高起的土堆就呼为山。渔山的最高处,当在北门小学之南约200米处,也就是潘家大楼一带,往南不远处就是古槐,《济宁直隶州志》则称古树为“山阳古槐”,北门小学旧址在清代后期为“渔山书院”。民国《济宁县志》说:“渔山,即北门大街,其地稍坟起。山北即高等第一小学校址,为渔山书院遗址”。至今在渔山的旧基上还设有“渔山派出所”,都是以渔山命名。那么古代的渔山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根据有关资料,这里曾是周汉古人的居住处,发现过周代的地层及西周早期的墓葬,还在山南坡商业局院内出土过铜爵、铜簋等。古人长年累月地在此居住,一代又一代人在此兴工建设,地面不断升高,因而形成遗址高地,人们俗称为“堌堆”。至明代永乐年间,由于河道总督衙门的兴建,建筑废土又就近堆放于此,因而使渔山进一步加高。至于渔山的高度,渔山占用的面积,今人已无法知晓,因为济宁文庙通路的需要,再加民国初年奉系军阀旅长潘鸿钧兴建潘家大楼的需要,已将高起的土山移走,使用了这片无主之地。至1925年之际,渔山基本消失,未被使用的残留剩土“稍坟起”。以上资料而知,渔山历史相当悠久,至迟在汉代这里已是一处高地,何时起名渔山呢?在铁塔寺大殿的明代石柱对联中已经提到渔山了,说寺院是“背依渔山而又面对济河”。这名称在民间还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打鱼老人在运河靠岸后,将渔船停在南门口外的码头上,到城里吃了顿饭之后,再回到运河,自己的渔船却找不到了,渔翁非常伤心。他徘徊于运河与土山之间,天黑了,他仍在土堆之上唉声叹气,因渔翁曾逗留于土山之上,故名“渔山”。之后的文人还据此留诗:“渔翁失舟至此叹,山阳樵夫窃作欢”,以追忆渔山之往事。还有一说,说是济宁为江北水城,打鱼为生的不少,常有渔民在这里晒鱼,故名渔山。
责任编辑: 杨可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