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代,县境北部为商封王庶兄微子的封地。 西周,县境大部属于须句国。须句城,在安民山以东济水滨。今小安山东3千米东张庄村,即其故地。
春秋时期,县境西部属晋国范邑,北部属鲁国微乡,东南部属鲁国中都邑。 战国时期,属齐国的范、寿、须句等邑。
秦,属薛郡(杜佑《通典》为杨郡)须昌县、张县和东郡范
县。 西汉,分属东郡的范、须昌、寿良三县,东南部属东平国的东平陆县。
东汉,分属兖州东郡范县、东平国的寿张、须昌县。 三国,属兖州东平郡范、须昌、寿张、东平陆四县。
南北朝,属东平郡的须昌、寿昌(晋代寿张)、平陆、范县。北魏并置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兖州。东平都又各置寿张县、范县。兖州东平郡郡治在秦城,所辖寿张县县治在今寿张集。县境分属兖州东平郡的范县、寿张县、须昌县和济州东平郡的寿张县。
北齐时期,克州东平郡的寿张县并入须昌县。 隋,属济北郡的寿张县、东平郡的须昌县、鲁郡的平陆县。寿张县城仍在今寿张集。
唐,分属郓州须昌、寿张、中都、郸城诸县。武德四年(621年),于寿张置寿州, 领寿张、寿良二县。五年废寿州,省寿良入寿张。
五代,隶属沿袭唐朝,后唐时改须昌为须城。
北宋,分属郓州(宣和元年升为东平府)须城、东阿、中都、寿张县。咸平三年(1000年)郓州城毁,迁至今东平县州城镇。寿张县治所仍在今寿张集。
金,分属山东路东平府须城、汶上、寿张和济州的郸城县。大定七年(1167年)黄河决口,寿张县迁治竹口镇。大定十九年(1179年)复治于今寿张集。
元,属东平路须城、寿张、汶上三县和济宁路的郸城县。
明,属兖州府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东阿县、郓城县。县境东部属东平州,西部属寿张县(南至梁山)。郸城县与汶上县以独孤山(今独山)为界,以西属郓城县,以东属汶上县。
清,分属山东兖州府汶上县、寿张县和泰安府的东平州、东阿县及曹州府的郓城县。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为道、县。
县境南部属岱南道(1914年6月改为济宁道)郓城、汶上县。西、
北部属东临道寿张县,东部属东平县。民国11年(1922年)后,废里、社改区、乡(下分间、邻、庄)。民国17年(1928年),裁撤道制,直隶山东省政府。民国23年(1934年),划鲁西南十四县为“县政建设实验区”。次年1月,
在实验区基础上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23日,
又改为“山东实验区长官公署”。民国25年(1936午)又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汶上、东平县属第一专区,鄂城县属第九专区,寿张、阳谷县为第六专区。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年专署辖区略有调整,郸城、寿张、东平、汶上县属二专署,阳谷、东阿县属六专署。
建置沿革 梁山建县于1949年8月:所辖区域由原郝长、东阿、
东平、汶上和部城等县的边沿地带组成,其前身是中共领导下的昆山县,历史上与邻县有不解之缘。1940年8月,
中共鲁西区党委为巩固军展鲁西抗日根据地,决定在东阿、阳谷、寿张、郓城、汶上、东平六县边区结合部建立昆山实验区。11月,鲁西区党委派民运部部长邵子言赴昆山一带建立实验区工作委员会,邵子言任实验区工委书记。昆山实验区隶属鲁西区党委领导,驻地在张博士集(今属大路口乡)。1941年1月18日,中共昆山实验区工委改为中共昆山县委。
同期,昆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昆山县委、县政府分别隶属鲁西区党委和鲁西行政主任公署领导,驻地在张博士集、师集等村。是年7月,昆山县委、
县政府改属冀鲁豫区党委和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领导。1942年5月,昆山县委、 县政府改属中共八地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二十三专署领导。
1943年1月,昆山县委、县政府改属中共二地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十七专署领导。1944年5月,昆山县委又改属中共八地委。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十七专署改称八专署后,
昆山县政府属其领导。1945年8月,昆山县委、
县政府分别隶属中共二地委和二专署领导。1946年1月,成立冀鲁豫七地委、七专署,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属之。同年3月,
撤销七地委、七专署,并人二地委和二专署。11月,重设七地委、七专署。昆山县委、县政府与其隶属关系随之变动。
1949年8月,设立平原省,昆山县委、县政府隶属平原省菏泽地委和专署。1949年8丹25日,中共昆山县委、
县政府在商老庄召开县、区干部会议,宣布改建昆山县为梁山县。县委、县政府分别迁至阎庄村和西小吴村(今属黑虎庙乡)。1950年2月,梁山县委、县政府迁至郑该村(今属前集乡)。1952年春,县委、县政府迁至后集村(今属梁山镇)。是年11月,平原省撤销,梁山县随菏泽专区划归山东省.1958年10月,
撤销菏泽专区,梁山县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 梁山县复属菏泽专区。1990年1月,梁山县划归济宁市所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