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都公传略
公,颜含,字弘都,复圣公颜子二十七代孙,琅琊临沂人。父,颜默公,曾任汝阴太守。弘都公兄弟三人,长兄颜畿,次兄颜辇,弘都公为季。长兄颜畿,因药物中毒而长年卧床,不能言语,弘都公摒弃一切社交活动,亲侍饮食,足不出户十三年,直到兄没。双亲谢世,两兄既亡,二嫂樊氏因疾致使双目失明,弘都
公督责家人,尽心奉养,每日亲侍省汤药。治二嫂眼病,需髯蛇胆作药,遍寻不得,弘都公忧心如焚。一日,弘都公闭目独坐,忽有青衣童子拿一青囊送给他,睁眼一看,是遍寻不得的蛇胆。童子竟急忙出门,化成青鸟飞去。得蛇胆,药方配成,樊氏双目复明。弘都公由是声名大振。
弘都公少有操守,以孝闻名天下,富可敌国的石崇推崇弘都的品行,赠以美味,弘都坚辞不受。本州征调,让其出来做官,不上任。东海王司马越起用他为太傅参军,出补开阳令(今临沂城北)。司马睿镇守下邳(今江苏邳县),他再次出任参军。北方战乱,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弘都公随之过江,客居建邺(今南京),任上虞令、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一度任东阳太守。东宫初建,弘都公精于儒学,敦于品行,补太子中庶子,升黄门侍郎,历任散骑常侍,大司农。因平乱有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委任吴郡太守。当朝宰相问弘都公:“阁下马上就要到吴郡就任,治理吴郡这样的大郡从哪里开始呢?”弘都公回答说:“王师岁勤,人口减少,南北权豪竞相招引吃闲饭的人作为门客,国库空虚,而权门富足,这才是执政深感忧虑的啊。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征辟权贵们土地,使之返还给老百姓,数年之间,就可以户给人足,如讲到礼乐教化,则另请高明。”意思说是人民生活是第一位,礼乐教化是其次。弘都公将解决下层民众生活问题当作为政的关键,可谓深谋远虑。王导闻后,感叹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就任,复为侍中,寻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大夫,迁光禄勋,后以年老逊位。
弘都公为官二十多年,不阿贵,不羡富,不做表面文章,身体力行,力矫浮虑之风。王导高位重,百官奉迎,弘都公坦荡相交。大司马桓温,手握重兵,权倾朝野,求婚于弘都公,欲与其结为儿女亲家,弘都公不许,并以“婚姻不须贪世位家”告诫后世子孙。郭璞,晋时著名术数家,一见弘都公,便想为之算上一卦,弘都公告诉他说:“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其人生自信如此。
弘都公享年九十有三,在医学不甚昌明的古代,可谓高寿。有子三:颜髦、颜谦、颜约。颜髦,曾任黄门郎、侍中、光禄勋。谦为安成太守,约为零陵太守,为官皆获清誉。
《晋书》有传。
弘都公清廉雅正,砥励品节,威而有恩,明而能断,治家教子,素为整严,颜氏家族南北朝隋唐之盛,实由弘都公开其端,颜之推承绪,师古公守其学,真卿、杲卿扬其波。
延之公传略
公,颜延之(西元 384 - 456
),字延年,琅琊临沂人。东晋与刘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复圣公颜子第三十代孙,曾祖颜含,祖父颜约,父颜显,曾任护军司马。
延之公少时孤贫,居室巷甚陋,然“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年三十未婚,毫不介怀,其妹夫是当时官贵刘穆之的儿子,穆之闻其美名,有意让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后到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处任参军、主薄。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刘宋王朝,颜延之补为太子舍人。刘裕死后,因朝争失利而被贬为始安(今桂林)太守,后转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面对刘湛等专权,延之公拍案而起:“天下之务,当与天下人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遭刘湛排疾,被贬为永嘉(今温州)太守,因对当时的政治极度不满,罢官还家,屏居里巷,不问世事七年。刘湛见杀,延之公再次被起用,任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宋孝武帝时,任金紫光禄大夫,领湘王师。西元
456 年卒,得年 73 岁。
延之公性情疏狂,率真,每遇不平,辞意激扬,常犯权要;自负才学,面折廷争,直吐胸意,遭人疾恨,故而为官三起三落,历尽坎坷。他箪食瓢饮,自得其乐。其子颜竣,贵极一时,权倾一朝,凡所资供,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
延之公是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谢灵运并为南宋文坛领袖。世称“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作品有《北使洛》、《五君咏》等等。与隐士、大诗人陶渊明交情深厚,渊明病逝,作《陶征士诔》,称颂陶渊明之高风亮节。在颜氏家族史上,延之公上承颜含,下启颜之推。所作《庭诰》是《颜氏家训》的重要思想来源,如“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等,皆为《颜氏家训》所接受,延之公之行为,对之推公影响深远。其作品明人张溥辑《颜光禄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宋书》有传。
之推公传略
公,颜之推(西元 531 - 590
年),字介,琅琊临沂人。复圣公颜子三十五代孙,弘都公八世孙,镇西府谘议参军颜协第三子。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和学问家。
颜氏以儒业传家,世代治《周礼》、《春秋左氏传》,之推公自幼承袭家学,“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又善属文,词情典丽,为时人所称道。史称“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然少时为习气陶染,“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始知砥砺。
梁武帝太清九年,之推公十九岁,步入仕途,湘东王萧绎任命他为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梁简文帝大宝二年,之推公 21
岁,时在郢州(今湖北省境内),掌书记。侯景叛乱,城陷被俘,幸免于死,囚送建邺(今南京)。梁军收复建邺,侯景败死,之推公被释,还江陵。萧绎称帝自立,为梁元帝,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西元
544
年,西魏攻江陵,城破,全家被掳。西魏大将军李穆十分器重之推公,推荐他做镇守弘农的平阳公李远书翰。之推公身在弘农,心向梁国,曾带领全家,犯黄河之险,计划经北齐归梁。到北齐后,闻梁国大将陈霸先废帝自立,梁亡,遂绝南归之志,不得已出仕北齐。在北齐为官二十余年,先后出任赵州功曹参军,通直散骑常侍,黄门侍郎(相当副总理),史称他为颜黄门。西元
557 年,北周兵陷晋阳,北齐危在旦夕,之推公出任平原太守,守河津。北周灭齐,之推公再遭亡国之痛,遂任官于北周。西元 580
年,北周灭亡,隋朝建立,之推公受命重编《魏书》。应隋太子杨勇之召,为学士。西元 590 年,之推公卒,享年 60 岁。
之推公生逢多事之秋,天下丧乱无已之时,仕途险恶,宦海沉浮,以其饱满的人生阅历,凝聚成中国家训的之宝典——《颜氏之训》。
之推才华横溢,是一位杰出的学问家、诗人。史载有文三十卷,《颜氏家训》二十篇,《集灵记》二十卷,《证俗音字》五卷,《训俗文字略》一卷,《还魂志》、《观我生赋》等。现存《颜氏家训》、《观我生赋》、《还魂志》。
之推公有三子,思鲁、愍楚、游秦。
《北齐书》有传。
师古公传略
公,颜师古(西元 581 - 645
年),字籀,祖籍琅琊临沂人。复圣公颜子第三十七代孙,之推公之孙,思鲁公之子。唐代杰出的经学家、历史学家、文献训诂学家。
师古公少承家学,博览群籍,尤精训诂,善于为文。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举荐,出任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轻其年少,对其能否担当此职深表怀疑。问他:“安养是个大县,你如何才能将它治理好?”师古公慨然答曰:“割鸡正用牛刀。”杨素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以为他在说大话。到任后,师古公果然将安养治理的井然有序。襄州总管薛道衡,是之推公故交,对师古公才华,赞赏不已,每有新作,总让师古批评指正。后师古公因坐失官,闲居长安,生活十分窘迫,以教授为生。
唐高祖李渊于太原起兵入关,师古公随父谒见,被授朝散大夫之职。西元 618
年唐朝建立,师古为敦煌公府文学,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掌管机要。朝代更替之际,军国事务繁多,皇家诏令,多出其手,册奏之工,一时称胜,时人莫及。唐太宗继位,拜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
唐太宗感叹《五经》离圣已久,去古已远,屡经丧乱,传习浸讹,窜乱乖谬,不一而足。遂诏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担当此任,对窜乱乖谬,多所釐正。既成,太宗诏诸儒评议,诸儒各执所习,群起批评,师古公旁征博引,随方晓答,证据确实,义理畅达,莫不叹服。太宗以其所定五经,颁布天下,为五经之定本。任散骑常侍。
不久官拜秘书少监,负责校刊、解决文字、音训之疑难。因用人不当,遭到朝野非议,被贬为郴州刺史。未就任,唐太宗惜其才,又官复原职。唐太宗对师古公说:“你的学问,已经十分了得了,然而你做官如何,我没有听说。你受到非议,从何而起?我虽然可以任用你,今后应当自戒。”师古公谢罪称是。
西元 637
年,师古公奉诏撰《五礼》,书成,进为子爵。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班固之《汉书》,书成,太宗赐物二百段,良马一匹。《汉书注》考证字义,审定音读,笔笔见力,为时人所称颂,亦为历代史家所引用。
太宗欲封禅泰山,诏 公卿
博士讨论封禅之仪式,久论不决。师古公上奏:“我已于贞观十一年撰定《封禅仪注书》,当时诸儒皆认为准确。”于是,封禅之仪式,多从其说。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 645 年,师古公随驾征辽,途中病故。郯城颜氏族谱记载,死后葬于今苍山县芦祚村。
师古公自负雄才,性情孤傲,年少得志,参与军机,期望甚高,然一入官场,多次遭谴,仕途不顺,罔然丧沮,乃闭门谢客,全力为学,卓然成家,为一代学宗。与人合著《五经正义》、《隋书》、《大唐礼仪》等,自撰《颜师古集》、《匡谬正俗》、《汉书注》等等。《匡谬正俗》、《汉书注》仍行于世。
《旧唐书》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