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门年(1302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占地二万平方米,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院内还有14座明、清两代碑亭。
另外还有十三经石碑,是康熙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共63万字,189块碑,再加上“大学碑”共190块,原立于在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置于此,原准备再放回国子监,后因国子监改为首都图书馆,将碑立于此处。
燎炉,亦称“燎屋”或“焚炉”。是祭孔时焚烧祝视版、丝帛、贡品等的地方。
古人认为圣人之神灵系于上天,将祭祀物品焚烧后就能上达于天,为圣人所享,因此每次祭孔大典行礼毕,都由祭祀官员将祭品送往燎炉中焚化,皇帝或主祭官还要亲自查看,以防有人偷拿贡品,这即所谓“送燎”“望燎”。所以凡是孔庙必设燎炉。

【康熙御书《大学碑》】
《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字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此碑为清朝皇帝康熙手书,笔力深厚,气势磅礴,可称是历代帝王书法中的珍品。该碑原立于国子监六堂之一的率性堂,是为整顿学校纪律训示告诫学生而立的。碑文由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康熙皇帝善长书法,功力深厚,章法严紧自成一家。
辨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砚水湖,孔庙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