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迪:医者赤子情 战“疫”父子兵
2020-02-16 14:46:08 来源:济宁文明网


梁凤迪,男,1985年5月出生,济宁传染病医院主治医师。

不顾空气中紧张的气氛,狠心挣脱掉亲情的羁绊,在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有这样一对“父子兵”,始终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最前沿,义无反顾地走向抗击疫情“逆行”的道路。

“从大年三十一直到现在,还没回过家。但在这样一个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不上,谁上?”市传染病医院应急三区主治医师梁凤迪态度坚决。

“这都是他的本职工作,在传染病医院做医生,面对疫情就不能有丝毫犹豫!”梁凤迪的父亲,在市传染病医院工作了38年的老医师梁玉国表态更为干脆。

父子齐上阵,再战新疫情。17年前,梁凤迪的父母作为济宁传染病医院的医生、护士,参与了抗击“非典”的战役。17年后,梁凤迪在父母的影响下,作为济宁传染病医院的医生,与父亲一起踏上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场”。

踏上了“战场”,就要服从铁一般的纪律。半个月以来,梁凤迪每天上午早早起床,穿上厚厚的防护服,7点半准时到岗,到隔离病房诊治每一位患者,询问病情、集体会诊、心理疏导、安抚患者……对待每一项工作,他都耐心周到,细致体贴。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心里都是很急躁的,作为医生,不能简简单单地给他们吃药打针,鼓励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坚定信心,战胜病疫,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梁凤迪说,“像我市第一例出院的患者,她性格开朗、特别乐观,始终坚信自己能治愈。这种乐观的情绪让我们都深受感动。”

一天的忙碌下来,吃住都在医院,汗水湿透了梁凤迪防护服里的衣物,黏在身上;口罩在脸颊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勒的脸疼;几个小时的滴水未进,口干舌燥;这些似乎梁凤迪都感觉不到,也许不是感觉不到,而是因为像他这样的医生们顾不上,更是因为医生们心系患者安危、肩负着医者抗击病魔的使命。

也只有和同事交班后,梁凤迪一天的工作才能告一段落。这也是梁凤迪一天之中最开心也最难过的时刻,开心的是他可以通过视频看看在家的两个孩子,难过的是他不能像以往一样陪孩子嬉戏打闹,不能陪家人一起晚餐,孩子闹了吗、皮了吗、吃了吗、睡了吗,家里还有水果吗、还有蔬菜吗、口罩买到了吗。特别是2岁多的小儿子稚嫩地催促声,“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呀”“爸爸我都想你了”。每当这时,他也只能尽量地安慰小儿子。“爸爸,你赶快把病魔打败,我们就能出去玩了。”3岁多的大儿子的话给他增添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大儿子为我是一名医生而骄傲,这也是我坚守岗位的动力。”梁凤迪说。

梁凤迪的父亲梁玉国在市传染病医院工作了38年,主要负责肝炎等传染病治理,年近花甲的他也坚持值守在9病区。“每个医生都是这样工作的,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医生,没有你们说的这么好。”每当大家向“老梁医生”夸赞起“小梁医生”时,他都会表现出对儿子一贯的严厉。“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与传染病打交道的医生,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职责和担当!”

这“爷俩”斩钉截铁地态度也代表了济宁市传染病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救治就是“作战”。作为济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连日来,医护人员们坚守抗击疫情第一线,直面被感染的危险,他们并未退却,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笔者感言:治疗传染病的医生并不是天生就不怕任何传染病,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由于职业的关系,每天与患者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感染风险要远远高于普通人。但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艰苦战斗,无数像“老梁医生”和“小梁医生”一样地一线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患者健康服务,为人民健康守护。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