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汶上街道以建设“城市党建的高地、志愿服务的楷模、红色传承的基地、共驻共建的家园”为目标,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将学雷锋与志愿服务进行深度结合,整合了汶上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汶上雷锋展馆、汶上县雷锋讲堂、七问大课堂等优质阵地,建立起旨在“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志愿服务”的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基地的建立不仅弥补了汶上县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的空白,同时也成为了汶上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一、模范引领,燃起学雷锋的燎原之火
提到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他就是汶上县雷锋精神的传承人、红色经典的收藏家、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张茂路同志。今年68岁的张茂路一生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收藏毛泽东、雷锋塑像、像章、党史党建资料等红色藏品,退休后更是专心致力于红色收藏事业,迄今为止张茂路的藏品已达10万余件,其中有关雷锋的藏品就达1.3万余件。2003年退居二线的张茂路,发现自己学雷锋、做雷锋仅仅是个人追求,引导更多的人了解雷锋,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才更有价值。于是时年51岁的张茂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雷锋宣讲工作中,成为了一名雷锋精神的讲述者和践行者。他坚持到基层一线宣传雷锋,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开展社会巡展60余次,展出宣传图片2000多幅。在张茂路的积极推动下,汶上县家庭雷锋精神展馆、汶上一中“雷锋精神永恒”展馆、汶上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汶上县雷锋展馆等一大批宣传雷锋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阵地拔地而起。党员、干部、军人、老师、学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聆听到了张茂路讲述的雷锋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张茂路已做雷锋事迹专场报告800余次,听取报告人数达到近60万人次。张茂路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省、市媒体争相报道,在2014年3月,济宁市电视台《好人好事》推出“听张茂路讲雷锋故事”系列节目,连续播出7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认可。正是张茂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雷锋精神的种子在越来越多的汶上人心中生根发芽,也为汶上县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基地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筑巢引凤,厚植弘扬雷锋精神的沃土
目前教育基地拥有张茂路、傅瑞民、王素华等15名优秀讲师,提供雷锋精神教育、红色革命故事、传统文化精选、志愿组织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课程,同时基地与辽宁抚顺雷锋学院开展教学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雷锋文化为主体,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志愿服务知识等内容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育基地构建了以“两馆两堂”为核心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教育体系。“两馆”即汶上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和汶上县雷锋展馆,“两堂”即雷锋讲堂和七问大课堂。其中,汶上县雷锋展馆于2019年9月落成,展出面积260平方米,展出早期雷锋报纸、雷锋像章、雷锋书籍共460余件,被山东省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被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讲堂已经授课30期,七问大课堂已经授课5期,雷锋展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累计接待各类团队500余起、两万余人,为汶上县和周边县市区众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们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三、立足优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亮点纷呈
教育基地积极依托自身的阵地优势,建立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以红色宣讲,雷锋精神教育为核心的“红色驿站”“雷锋讲堂”“七问大课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成为了汶上县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高地。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加入,其中包括拥有800名会员的县佛都志愿者协会、致力于拥军优属的县爱国拥军协会、献血量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的济宁市无偿献血协会汶上分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文明新风。其中县佛都志愿者协会带头发起的“十元年夜饭”“鼓翼高飞10+10”等爱心助学活动,为汶上县400余户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县爱国拥军协会积极自筹爱心款物,慰问帮扶驻汶部队官兵、老红军、抗战参战老兵、伤残退役军人、军人子女、贫困儿童、好军嫂、英雄母亲、拥军妈妈等优抚对象2000多人次,极大助力了汶上县“拥军优属”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的爱心或大或小,但都如同冬日的暖阳,驱散了逆境者们心里的阴霾。目前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志愿服务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更把雷锋精神中“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向善”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志愿者教育当中,坚定了志愿者们的思想信念,为全县的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形成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的大好局面。(殷壮 汶上街道宣传办主任)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