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理论工作实践基地建设信息港第6期(总第346期)
2020-08-10 13:55:39 来源:

初心不改 人民至上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又一次思想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新的时代特征与实践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一思想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全局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引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概念。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同心抗疫的重要一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此环境下,我们更应牢固树立人民意识和全局意识不动摇,在思路和方式的创新中求进步,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既是我们党长期秉承的重要信念,也是我们党走向辉煌的强大依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人民利益,为实现人民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在国家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人民利益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中华民族一步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实践始终面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面对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经济连带效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要在“生命至上”的前提下,去考虑如何寻求进一步发展。这有力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最优先地位。为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秉承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发展理念,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让各领域的建设发展真正顺民意、得民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足于人民的多元利益诉求,因此这种发展不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包含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外交等多领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统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这些来自各领域的制度优势无不围绕着人民这一中心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将这些领域的建设进一步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将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

  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也体现在作为中心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归宿,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社会各领域的极大进步与社会公共事业的持续完善,也要求这一发展能够真正惠及人民,为人民全面发展的自由选择提供有力支撑。党和国家在统筹推进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以发展带动基本的民生改善,靠发展丰富人民的机会选择,用发展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社会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更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我国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各项事业,在各领域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人民坚守大局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为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力量。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大庆油田的滚滚洪流、“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一件件令世人惊叹的伟大壮举有力地证明,新中国的光辉历史是党和人民共同书写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更加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坚持和发扬人民民主理念,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决策中多听人民的意见建议,在发展实践中动员人民广泛参与,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隔空指挥,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广泛的调研实践,听取一线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不止是顶层设计,更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让工作直指具体人群的具体需求,用真实有效的成绩收获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发展不是喊口号、唱高调,而是要做在实处,做出令人民满意的效果。这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还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和能力,充分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理念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广泛收集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及时回应人民期许。对于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事情,一方面要尽力而行,直面事项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放过任何死角;另一方面也要量力而行,既不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也不好高骛远、虚开空头支票。要放得下心,沉得住气,真正将人民的事情做细、做好。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郭一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

 

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和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坚持团结统一是重要原因

  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政党繁多,难以数计。但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成立近百年,执政70多年,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政党,很难找到第二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原因很多,其中,坚持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强调党中央权威。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1935年遵义会议后,特别是挫败张国焘分裂党的图谋后,党中央更加强调集中统一领导。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确定为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1945年,党的七大将“四个服从”写入党章,指出最根本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在此前后,中央还出台《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等文件,建立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为取得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党组,规定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中央讨论决定或批准。1958年,党中央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等小组,领导各项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继续强调集中统一领导。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中央还确立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党内法规,作出重要制度安排,使党更加步调一致、坚强有力。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于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不少地区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同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取得多方面显著成效。

  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做出制度安排。《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民军队,各人民团体,各地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其党组织都要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定期向党中央报告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1次。《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导机关中设立党组,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强调,同级各个组织中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向同级党委负责,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

  优化党的组织机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把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和优化党中央决策协调议事机构。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同级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加强党内监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等列为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突出政治监督,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斗争实践昭示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深刻认识“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大国崩溃或者衰败,其中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中央权威丧失、国家无法集中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衷心爱戴。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党的十九大写入党章。这是历史的选择,党和人民之幸。这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取得很大成功,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更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历史的启示,现实的需要,也是民主集中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决定》提出,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令行禁止。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强化落实“两个维护”的政治监督。根据党中央要求,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新时代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要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通过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谢春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弘扬伟大精神,为常态化疫情防控

和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汇聚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无私奉献、守望相助,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等宝贵精神,为激励我们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合作抗疫、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一、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是一个总能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民族,究其根由在于中华民族在面对磨难时,总是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团结一致、奋勇向前,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倒过、被苦难压垮过,这是信心的力量,勇气的力量,更是团结的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抵御外辱,在英勇抗争中紧紧团结起来,焕发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改写民族命运、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敢于担当使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坚不可摧的伟大合力。毛泽东同志说:“只要我们能团结,这个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展现出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和面貌,体现在党和人民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地抗击疫情、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发挥民族伟力的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党中央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抗疫,科学抗疫,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形成全国一盘棋,上下全动员,全面部署,全面防控;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起全力奋战、团结奋战、英勇奋战、昂扬奋战的强大正能量,为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坚定了信心和决心,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充分体现了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为携手推进全球战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无私奉献、守望相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抗疫斗争和复工复产过程中,无论南北西东,无分医护干群,各自贡献,共同担当,敢于斗争,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守望相助精神,汇聚了巨大的民族伟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为此,全国人民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构筑起了防控疫情和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固长城。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顶上去”,体现了甘于奉献、英勇奋斗、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推动有序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用使命和担当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医护人员作为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四万多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主动请缨,驰援湖北。他们无惧生死和风险,敢于战斗,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与昂扬斗志,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用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和血肉之躯筑起驱逐“病魔”的生命“防火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拔地而起,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彰显了人民解放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军民团结共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坚固长城。全民响应,人人有责。工人、农民、企业家、知识分子、公安民警、货运司机、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人人都是战士,人人都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

  “血浓于水,患难中见同胞情!”当疫情发生时,承载着海外侨胞、留学生大爱与关怀的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和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往国内,送往武汉;一些海外华人科学家带领团队研究、筛选治疗药物,尽可能快地为抗击疫情提供帮助和支持。当国内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外疫情严峻时,祖国母亲又源源不断地为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送去防护物资,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帮助和关爱;各驻外使领馆为留学生送去健康包,联合世界各地华人商会、同乡会协同抗疫,有力增强了祖国人民和海外华夏儿女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三、尊重科学、勇于创新

  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战略策略。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尊重科学”“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时时处处体现于抗疫全过程。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王辰院士等团队为代表,汇聚广大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力量,紧急启动防控疫情相关科研任务,在控制传染源、疾病诊治、疫苗药物研发、科技攻关、大数据抗疫等方面发挥科技领军作用。科技工作者只争朝夕,忘我研发,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攻坚克难,提供最高效的科技支持,充分体现了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抗疫斗争也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创新发展。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重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每一次危机都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直面疫情防控带来的挑战,抓住创新驱动的历史契机,集聚创新伟力,使中国发展的巨轮搭上创新伟力乘风破浪前行。事实上,一批批人工智能创新运用,在线学习、在线办公、高技术创新、柔性制造等成果在此次疫情中不断涌现。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了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新,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如此,抗疫还促进了5G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这些极大地汇聚了创新伟力,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熔铸了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夺取全球战疫胜利注入了强大力量。

  四、命运与共、共克时艰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扩散蔓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战胜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公开透明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全世界发布疫情信息,分享疫情防控、病毒检测、临床诊疗等经验和方案;采取一切科学有效措施保护人民健康,积极回应各方关切。疫情面前,作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都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凝聚起团结合作、共同应对的强大合力,守护好人类共同家园的健康和安宁。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攻坚克难、团结合作战疫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方已向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援助或派遣医疗专家指导抗疫,并及时分享最新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国为世界各国合作抗疫作出了无以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得到了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不仅保护了本国人民,也保护了世界人民”。这些举动提振了国际社会共同战疫的信心,凝聚了全球力量,体现了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彰显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邹绍清,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

 

  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防范和抵御风险,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稳定性,能够在把准正确方向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稳则国家稳。稳定的制度意味着方向明确而凝聚共识、秩序井然而降低内耗、各守其责而形成合力、长久投入而不断成功。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无论搞建设还是抓改革,都始终牢牢把准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偏向、不变色。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之所以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练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胆识、化危为机开创新局的魄力,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淀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成果,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的复杂局面,我们更要笃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定力,“以不变应万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关键就在于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都来不得半点含糊。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动摇。只要牢牢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能牢牢锚定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定盘星,就能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系统性,能够在统筹兼顾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风险挑战。应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风险挑战,要分症施治、有的放矢,善于运用不同效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制度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挑战,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者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制度范畴,各有所指又紧密联系。其中,根本制度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的制度,是立国的根本,具有顶层决定性、全局指导性、全域覆盖性。基本制度体现着根本制度的内在品质和属性要求,保障着根本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落地生根,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重要制度是在根本制度架构下、基本制度基础上,在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生发出的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起到创新性和发展性作用。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根本制度布大局、把方向,基本制度掌稳舵、铸中坚,重要制度织密网、堵漏洞,三者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全国一盘棋,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坚持为人民执政的各项重要制度,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坚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治制度,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城乡社区在封闭期间积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加大与国外科研合作、物资调配力度,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决策部署到一线执行、从政府到社会,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层层部署、处处落实,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汇聚成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做出的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贯彻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要求,注重不同层次定位上的制度衔接,找准各种制度的发力点,着眼制度合力,使各项制度形成内在关联的系统。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自觉对标对表。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才能更好未雨绸缪、统筹兼顾;只有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才能确保转危为机、行稳致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创新性,能够在完善发展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并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创造的优秀制度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依据我国国情不断加以消化吸收和变革创新。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到“坚持和巩固”;也要看到一些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的短板,做到“完善和发展”。前者要求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后者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制度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既强调制度自信,又强调制度变革,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新时代制度建设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就制度自身发展而言,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党处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要在固根基、扬优势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补短板、强弱项的各项工作。既排查梳理之前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已经完成的继续巩固深化,尚未完成的持续推进,又要把全会部署的任务及时纳入工作日程,实现有机衔接。在坚持和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同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在统筹协调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现实效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大局是稳定的,但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定战略定力,善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提升斗争信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提升斗争艺术,运用制度威力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郑萼,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018XZD0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