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刚刚过去,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却依旧在今天传承。在美学范畴,端午节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展现。尽管美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西方,但在美学研究和审美发现方面,中国则要早于千百年,端午节的诗词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先哲、诗人薪火相传的美学精神。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描写的是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阕描述了节前的各种准备,下阕刻画了她们按照民间风俗,把彩线缠在臂膀上,小符篆挂在云鬟上,互致节日的祝贺。在这首词中,端午之美尽显无遗。
词的上阕,提到了浴兰,即浴于兰汤,用香草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能避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端午节是中国人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在兰汤中沐浴,净身洗尘,有着十分庄重的仪式感。要穿着自然华丽的衣裳,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如词中所写的“碧纨”,是碧色的薄绸,衬托了女性的雅致和柔美。端午已是夏季,“轻汗”让碧纨微透,滑润丰腴的肤体,若隐若现的臂膀,都衬托了圣洁之美。“流香涨腻满晴川”说的是参与者众多,女性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了河面。
在词的下阕,东坡写了端午节的两项习俗。“彩线轻缠红玉臂”,是将五彩花线缠在玉色手臂上。这样做可以辟邪驱鬼,使人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小符斜挂绿云鬟”则是把赤灵符斜挂在发髻上,赤灵符能通神明,使人身健。为何要这样做?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
做各种准备,费时又费力,为的就是祈求平安、健康、长寿,和家人、爱人厮守千年。尽管麻烦,但还是要去做,要的就是一个吉祥如意的彩头。这体现了端午节中蕴藏的东方美。如果说西方美更注重比例,能像“黄金分割比”那样被计算,那么东方美便是在有形无形之间游走,注重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愉悦,是形而上的。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也难以理解这种古老东方文化孕育的独特美学意蕴。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这是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对端午节的描写。从古到今,粽子都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原诗还写到“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说的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垂着。人们用五彩丝线包扎了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窗外树丛中黄鹂鸟的鸣叫,打破了闺中的宁静,也打破了那纱窗后睡眼惺忪女子的美梦。
欧阳修在这首诗中,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达了人们在端午节时的文化心理。沐浴更衣、饮雄黄酒驱邪,是古老的习俗。闺中女子享用粽子后在家休息,没曾想被黄鹂吵醒。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所暗含的情思,其实在下阕最后一句略有显露,这也是这首端午诗的美之所在。欧阳修运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中常用的“省略”,类似于绘画的留白,让诗更加鲜活。这句诗不仅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同时也使得诗的叙事隐透出某种愁思。这种效果十分隐蔽,以至于它并未遮盖住整首诗的意蕴。
我们会想当然地猜测,女子在闺房睡觉,被黄鹂吵醒后,接下来的动向。或许这名女子被困在家里,渴望去踏青游玩,但最后哪里也没去;或许她接下来立刻换好衣裳,和侍女或伴侣结伴出游。这些画面,都只能是源于我们的猜测,具体的场景叙事,已经被诗人刻意的省略掉了。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也是端午节诗词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首。“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的是端午节当天,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大家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陆游的诗,不少都是悲愤激昂的,可在这首端午节的诗中,却表达了一种闲适,一种豁达,一种对生活的细腻情感。这不得不让人感慨,端午节的神奇力量,便是能让人忘却一切伤痛和不快乐。这种力量,源自中国人的心灵之美,源自东方文化的古朴之美,同样源自家国情怀的磅礴之美。
端午节的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歌、戏剧的缩影。在端午的诗词中,古代先哲、诗词人从“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人生悲剧中抽离出来,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全面解构,揉进了积极向上的情愫,这是在美学范畴的超越。
我们在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沧海桑田时,也在心里期盼一种好的结果。过得顺利,就希望各方面能保持安稳;过得不顺利,也希望生活能平淡顺心,能有向好向善的转变。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即是,端午节前,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粽子、粽叶和艾草的影响。
明天会更好。这是端午诗词所隐含的美与意蕴,也是这个传统节日想要表达的核心。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