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送来两只香包,惊喜的闻了闻,熟悉的香味直达心底。香包一红一黄,小巧玲珑,锦缎刺绣,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典雅的古代美女,秀外慧中,穿过历史的隧道款款走来。
久违的香包,缀着红丝带,轻轻飘荡,散发出阵阵的幽香。
小时候的家乡,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穿针引线,精心缝制香包,虔诚地戴在孩子的胸前。
母亲是缝制香包的高手,拿出绸布、五彩丝线、棉絮,绣上图案,有菱角形、金锁形、心字形,再装上雄黄、熏草、艾叶等草药,拴根红丝带,挂在我的脖子。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是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民间刺绣工艺,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把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驱病除菌,这就是香包的起源。屈原《离骚》中曰:“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包。《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容臭亦香包也。
唐朝诗人崔澹在《赠美人》一诗中写道:“怪得轻风送异香,娉婷仙子曳霓裳”,说的是唐代仕女佩戴香包时的婉约美丽,楚楚动人。骆宾王在《咏美人在天津桥》中云:“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一位窈窕淑女,轻快地走着,不时抖动着衣衫,洒下一路的芳香。“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把情感的暧昧写得入木三分。
古人的表白是那么的文艺,我们可以想象,闺阁里的美女子,仔细缝制香包,举手投足,眉目传情,风姿绰约,情意悱恻。香包一旦走进诗词歌赋,便生动曼妙起来,成为文化的标配。香包在民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虽不耀眼,却温暖人心。
佩戴香包,为的是提神、驱虫、辟邪,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命百岁,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恒主题。香包一针一线,严丝合缝,布局精巧,寄托着千丝万缕的情意,送给亲朋好友,无限的牵挂和希冀绵延流长。
时代在变迁,香包的涵义也在升华,尤其体现在爱情方面。香包是传情达意的信物,因其所绣的不同形象而意蕴丰富。香包心形的最多,一个香包就是一颗心,暗香浮动,情意缱绻。在悠悠岁月中,几乎每个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故事里,都有香包的影子,见证无数的欢乐和悲伤,充满了神圣和神秘。
《红楼梦》里,林黛玉曾为贾宝玉精心绣制过香包,将自己的一腔痴情倾注,把少女难以启齿的情愫凝结在香包上,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香包情。有一回,写林黛玉误会贾宝玉把香包送了人,赌气把没做完的另一个香包剪了。
“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这是情事的浪漫描写,更是情感的细腻表达。这种带着远古气息的生活呈现,有了香包的元素,真心永驻,让人说不出的欣喜。
两千多年时光的流泻,香包从外形、材质到内在的寓意、象征,无不丰富多彩。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最富于美感和温馨的,自然是制作和佩戴香包了。
香包带着乡土气息,越千年而不变,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仅是单纯的驱虫、避瘟、防疫赠品,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