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古运河畔,受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的浸润,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市、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区教体局的领导下,十五中坚持中立、东跨、南联、西拓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大格局,现有教职工516名,142个教学班,学生7000余名,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新天地。
按照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山东省中小学文明校园测评细则》的要求,济宁十五中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提升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全面发动,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
一、创新德育模式,全方位落实思想道德教育
1.深入持续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门口、校园、班级多处显要位置设置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师生都能准确背诵并能分清三个层次。认真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2.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开展 “美德少年”推选活动,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发符合学校实际、展现济宁特色的德育课程,如《初一入学教育指南》、《可爱的家乡—济宁》等。利用离队、入团、上团课等活动扎实开展特色德育活动。
3.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文明上网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志愿者”、“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活动。坚持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弯腰轻语缓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有500多平方米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廉洁高效的管理环境
1.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党总支多年来一贯重视学校党建工作,各项党建制度健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三个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执行到位。
2.实行校长负责制,民主监督制度健全。领导班子廉洁高效、结构合理,有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教代会制度健全,定期组织,程序规范。设有校务公开栏、校长接待日、家长进校园“十个一活动”等家校沟通机制,社会满意度高,校领导班子在年度考核中群众满意率高,近三年,区教体局对学校年度考核均为优。
三、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敬业爱岗的师德环境
1.教职工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师德建设机制完善,措施得当,师德考核工作组织严谨,定期推选师德模范,构建多种宣传交流平台,弘扬正能量。
2.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大福利,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开展班主任“心匠工程”系列培训活动,开展“青蓝工程”活动, 开设“青年教师大讲堂”,发挥“自产化”骨干力量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传帮带”。开展最美教师评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鲜明的人文环境
1.有特色鲜明的校训、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已形成自己校园文化品牌。多种形式开展文明创建宣传引导,校风、教风、学风积极向上。师生精神风貌好,举止文明、衣着得体。校园文化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校园文化设施能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融合,体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运动会、“校长杯”足球联赛等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课本剧展演、最美班级评比等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体育课程和课时安排要求,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
构建绿色安全校园,学校是市级绿色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真正做到环境育人。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人防、物防、技防落实到位,学校上放学秩序、课间秩序、校园秩序、各种活动秩序规范有序,开设安全教育课,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六、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形成凝心聚力的舆论环境
开拓校内外活动阵地,通过宣传栏、校刊、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屏、乐教乐学等阵地,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重视社团课程的开发,丰富社团活动内容,构建完善、科学的社团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
学校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融入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学风校风、学生社团、环境建设之中,延伸到每个班级、每位师生员工,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师生文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办学基础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创建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大大地促进了学风、教风和校风的转变,形成了校园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