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煤矿:让矿工有家的感觉
2016-05-17 17:58:22 来源:东方圣城网讯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王粲)就在当前煤炭市场疲软,各煤企陷入困境时,花园煤矿不仅没有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还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并且充分调动起了这些技术骨干的积极性,为花园煤矿“双增双节”科技创新及“双提双创”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这个先天条件不算好的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寒冬”中如傲立在风雪中的寒梅,散发缕缕馨香。

    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

    花园煤矿自2012年起就没有进过一名新工人,这说明该矿的人事结构非常稳定,一群有经验的老职工组成的团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那么花园煤矿到底是怎么做到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并且促使团队成员不断成长的呢?

    2015年2月份,花园煤矿的采煤机变频器又坏了,该矿使用的是四项线采煤机变频器,现场使用效果好,但是技术含量高,采购和维修的价格更高,维修一次的费用在8万元左右,而且当地没有能维修的厂家,要到外地去维修,送修时间长,影响生产。看着频频出现故障的采煤机变频器,矿上的领导很着急。机电矿长在机修厂的车间里看着刚拆下来还没送去维修的变频器说:“要是咱自己人能修这东西就好了。”随口说的一句话被机修厂电修班班长卢春雷听到了。下班后,卢春雷通过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一家专门从事自动化培训的机构,学费6000元,学期是15天。在详细了解了该机构的办学资质和教学能力后,卢春雷决定自己掏腰包请假去学习。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分管矿长,并得到了大力支持。3月初,卢春雷安排完班组里的工作后便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的道路。半个月后,卢春雷学成归来,矿领导立即安排给卢春雷报销了全部费用,还奖励了他一台报废的采煤机变频器。为了报答企业的支持和知遇之恩,卢春雷不光自己刻苦专研变频机的维修技术,还办起了变频器维修“培训班”,将所学所知倾囊相授给工友们,花园煤矿也因此拥有了一批有高超维修技术的工人。到2015年11月份,花园煤矿的采煤机变频机外修合同全部到期了,卢春雷带着他的团队亲手为企业修复了第一台变频器,成为全集团第一个能修复该设备的企业。

    “老油壶”和“针线筐”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花园煤矿相比其他兄弟矿井,从建矿之初就很不容易。现在是困难时期,矿上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传承和发扬“落陵精神”,“老油壶”和“针线筐”就是“落陵精神”的一种体现。

    在花园煤矿,大家只要看到被更换下来的零部件或者有用的边角料就会捡回来,大材料入场,小配件入库,收纳到自己工区指定的地方,随手捡回有用的东西,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种工作习惯。各工区班组接到新的任务时,也会习惯性的先看看有什么材料还能用得上。因为这样的班组和区队都有着缝缝补补的习惯,大家形象的称他们为“针线筐”。花园煤矿的“针线筐”们可不一般,小到定位卡、柱鞋、柱帽,大到隔爆水槽、挡矸板、挡煤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所有捡来的材料分门别类码放的整整齐齐,并粘贴好规格型号的标签。这些善于缝缝补补过日子的“针线筐”们为花园煤矿降低生产成本,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攻坚克难“主动仗”。

    灯房的女工整理出了500多张损坏的定位卡,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上班时不算太忙的时间她们在这些定位卡上拆下没有损坏的配件,重新组装定位卡。检验合格后,100多张定位卡已经投入使用,按照采购新的定位卡每张需要300多元计算,她们靠自己的行动就为矿上节约了5万余元的费用。她们是善于见缝插针的“织补”高手。

    在花园煤矿类似的“废旧材料改造再上岗”的例子很多。大家像“燕子衔泥”一般,从矿井上下的犄角旮旯,搜罗出各种各样还能利用的边角料和废旧材料,在自己的“针线筐”里,靠着年轻一代煤矿工人技术能力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特点,把丢弃的废料像过筛子一样,一遍又一遍拧干了它最后的利用价值,废料成了名副其实的废品,“针线筐”们着实为企业省了不少钱。

    给职工一颗熨贴的心

    在花园煤矿,有一名后勤女工叫柏欧,矿上领导发现她平时喜欢画画,就请她为矿上画了一组安全漫画,并把这些漫画张贴在职工每天下井的必经之路上,给所有经过的职工时时刻刻敲响安全的警钟。柏欧说“我虽然是一名后勤人员,但我也想为安全生产出一份力。真要谢谢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为咱花园煤矿和同事们尽一份力。”这个小小的画展不光给这名女职工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了全矿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

    看着挂在井口的安全漫画,职工们心里都清楚:花园煤矿的领导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菩萨,他们心里装着的是企业的发展和每一名职工。在这里只要肯努力、有能力,就一定会得到认可,只要是金子就一定有机会发光。花园煤矿的管理理念就是对职工百分百的信赖,让职工无后顾之忧,给职工一颗熨贴的心。

    2015年,花园煤矿在面临生产压力和市场压力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减少职工的工资,还增加了班车车次,对食堂进行了改革,安装了井下猴车系统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幸福指数。花园煤矿凭借着温厚的管理,做职工的知己,使每一名职工在这里找到了如家般的归属感。

责任编辑: 徐微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