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6-02-18 09:12:29 来源:东方圣城网
 
润峰电力电池生产车间。(记者 陈硕 摄)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孙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转型是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如何在“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坚决打好“转调创”攻坚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牢牢握住转型“金钥匙”

    近年来,我市把信息产业作为牵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抓手,举全市之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千亿规模的信息产业“新硅谷”。实践证明,我们走出的这条以信息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符合产业发展大势,契合供给侧改革要求,找准了我市转型发展的跑道。特别是去年省政府将济宁列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为在摸索中前行的济宁IT 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市经信委黄新平委员介绍,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强势突破,不仅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打造了济宁硅谷的品牌效应,也为工业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后应紧盯像信息产业这样的高端产业,扩大投资上新项目,以工业增量的优化加速转型升级。

    就进一步突破信息产业,黄新平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我们还要继续强化信息招商力度,在加快推进已落地项目建设的同时,继续组织重点地区专题招商活动,不断放大惠普、IBM、中兴等国内外巨头相继落地的集群效应,招引更多的IT企业落户济宁,做大信息产业规模。招商引资需真正转变理念“招商选资”,针对如消费类产品、产业链关键项目等我市的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补齐我市产业短板。

    创新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综合发展能力?代表委员们表示,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促发展,赢得全新发展空间。

    唯创新者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企业创新“331”工程,采用分类指导、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的服务方式,引导企业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济宁国家惠普软件产业国际创新园”正式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济宁市第1家、全国第22家国家国际创新园。邹城智能矿用装备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公示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济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国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装备制造业绿色化纳入省高端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邹城农业科技园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达2家。我市被批准为首批山东省“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市。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荣获“首届山东省技术转移十佳机构”,形成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后劲充足的良好局面。

    来自汶上的新风光公司何洪臣代表告诉记者,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汶上新风光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复杂工况下电机系统高效能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一举摘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殊荣,我们靠的就是科技自主创新,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汶上县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市科技局李新斗代表认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传统产业需转观念

    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工业不突破,发展就快不起来,实力就强不起来。就我市来说,抓经济,工业是重点;转方式,重点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模式;调结构,重点也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我们必须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上下更大功夫。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的基本面,是整个经济的支撑力量,不能一提调结构就简单理解为对传统产业做“减法”,更重要的是做好“加法”,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端化、高新化。菱花集团杨玉岭委员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菱花集团坚持“做高水平园区、做科技含量第一、做循环经济先进”的退城进园三原则,采用清洁生产、高产菌株、味精转晶提等多项高新技术,实施了30万吨味精线升级改造工程,做到了“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产品健康化”,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技术指标、产品质量、市场销售及价格均达到行业领先。

    作为济宁市属最大的煤炭企业集团,济矿集团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上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企业管理、生产技术和产品升级。并按照“迅速壮大煤炭主业,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战略规划,借山西中南部通道建设之机,大力发展煤炭物流产业,积极向现代物流、煤炭贸易和深加工转型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再加砝码。

    

责任编辑: 李颖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