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青岛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奔向基层,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为促进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力量,受到广泛好评。
走进基层社区,个人价值在服务群众中体现
有一种价值叫做“奉献”。“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们要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也积极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五大员”的职责,即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科学致富的技术员、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员、党委政府的助理员和民事纠纷的调解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小冬毕业于2009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她,怀揣着投身基层、服务农村、干事创业的梦想,报名参加了青岛市“三支一扶”活动,并以城阳区夏庄街道第一名的成绩到王家曹村社区工作。像很多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80后”一样,当她满怀憧憬来到社区的时候,才发现融入社区,当一个真正的“村民”远非想象中简单。最初与村民打交道的时候,她苦恼于简短而无味的“十分钟会谈”,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在社区工作最基本的沟通能力。为了和群众早日打成一片,让自己迅速成为地地道道的“村民”,她始终坚持每天到社区走走,和群众聊聊,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多聊五分钟,在走动和聊天中寻找着转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渐渐地,她与村民聊天的时间不断延长,群体不断壮大,内容不断丰富。妞妞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内向姑娘,父母平时都在企业里上班,对她的学习照顾的不够,所以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高小冬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经常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帮助她补课,解答学习中的疑问,妞妞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人也慢慢开朗起来。社区居民得知情况后,有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来咨询,孩子有了不懂的问题就来请教,高小冬成了社区有名的“教育专家”和“辅导老师”,社区办公室变得更加热闹了起来,而她也在唠家常和课余辅导中成了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在社区“两委”筹划发展花卉大棚的过程中,高小冬用她的知识和能力,积极为社区出谋划策。那段时间,她工作之余没事就跑书店,找网站,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她通过上网查知识,看书找资料,一步步弄清了花卉大棚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市场前景,还掌握了许多其他地方种植花卉大棚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思路,形成了一套万余字的花卉种植建议书。这份建议书,为社区决策提供了有用的智力支持,帮助社区“两委”理清了思路,确定了发展方向。王家曹村社区现在是远近驰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占地1000亩的三期花卉大棚,成为社区的重要经济来源,年收入440万元。
社区工作者李倩服务于市北区佳木斯一路社区,该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老龄化社区,办公条件差,工作人员少,日常事务多。面对种种困难,李倩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满怀热情地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为了开展好敬老助老工作,李倩加入了涉老纠纷调解小组、助老志愿服务小组等社区保障队伍,定期为老年人志愿服务。时常入户探望孤寡老人、年老体弱者、离休干部等老年群体,并对他们进行普法宣传。针对社区内文化生活单调的难题,筹划了“老年人读报沙龙社区品牌”,定期带文化宣传队排练表演,组织进行有意义的游园和登山活动,组织筹备“十一、中秋社区文化节”和“社区纳凉晚会”等,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李倩还积极参与卫生、城建等工作,在“清洁工程”中,多次进行突击劳动,做义工清理垃圾死角,铲除小广告。在佳木斯一路小广场改造工程中,调查走访广场周边几百户居民,挨家挨户搜集民意,耐心做通思想工作。改建中期参与了改造施工的监督工作,协调清理违章建筑,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创新工作方法,专业特长在社会管理中发扬
创新是时代主旋律。党和国家提出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思考,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做好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青岛市高度重视“三支一扶”大学生群体,要求他们走进基层,服务群众。这个高素质群体的加入,既能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建设,又能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生力军作用。
拥有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的纪婷婷是李沧区永安路街道文安社区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程序并不复杂,但统计量却非常大,为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办事效率,纪婷婷发挥自己学历知识优势,自主开发了社区工作《一点通》。在闲余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把《一点通》的优点讲解给居民听,同时积极听取居民的意见,不断地进行改进,最终使社区工作《一点通》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认可,社区居民从刚开始带着不解和困惑的态度,到现在踊跃登记,使居民统计工作越来越顺利。《一点通》方便、全面的统计效果,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同样,在四方区水清沟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李作勇,结合自己所学,历时三个月,研制出了即时通软件。不但可以完成街道与各社区之间在线的文字交流,还可以实时传送文件,并进行语音通话,大幅节省了办公室的通信费用。同样,在四方区水清沟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李作勇,结合自己所学,历时三个月,研制出了即时通软件。不但可以完成街道与各社区之间在线的文字交流,还可以实时传送文件,并进行语音通话,大幅节省了办公室的通信费用。
接受艰苦历练,热血青春在基层工作中闪光
基层工作无小事。每天看似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却事关群众的民生大事。对于从大学校园到街道社区,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以往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经常要尝试很多以往没有受过的委屈和艰苦。而正是这些看似艰苦的工作,却让这些年轻人受到的磨练,成就了青春梦想。
宫兆娟2007年8月被安排在即墨市田横岛度假区凤凰岭小学进行支教。刚听到田横岛度假区这个名字,她曾经幻想过优越的教学办公环境,可来到学校却发现校园正在整修,到处都是施工现场,只有四排平房的教室。同时,由于学校教师很紧缺,她身兼数职,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语文,品德与社会老师,还兼任了四个年级的美术课程。一周下来近三十节课,工作量很大。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她也曾动摇过,但每当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当她想起孩子们扯着她的衣角说“老师我喜欢你”时,她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以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不断探索与努力,利用大学所学专业,优化管理,因人施教,她所带领的班级,学生们的成绩普遍优良,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家长们的支持,学生们的爱戴。在第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她代表度假区参加新教师优质课比赛和朗诵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支教两年来,有人问过她:“支教累吗?回家工作吧,现在干什么还挣不了一千块钱,何必把自己逼得这么苦呢?”她却回答:“工作很累,但却很充实,我不想这么年轻就失去拼搏的斗志,那样只会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我想在教育岗位上闯出一片天,我想桃李满天下。”
秦雯是四方区兴隆路街道办事处兴德社区工作者。初到工作岗位的秦雯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一腔热情要把社区工作做好,但工作却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接到向来访居民讲解低保和廉租房政策的任务后,秦雯做足了功课,认真学习了《青岛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等相关文件,但在审核过程中,因为有许多新的政策出台,致使有些居民不能继续享受廉租房保障而感到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秦雯恶言相向。面对委屈,她没有放弃,而是多次深入到这些家庭中,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最终得到群众的理解,圆满完成了任务。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但是秦雯都能够耐心诚恳的应对,把工作中的种种考验当做是历练,在基层的工作平台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受到领导和群众们的广泛认可,在第一年社区工作者考核中获得优秀。
收获人生财富,未来道路在经验积累中顺畅
基层是成才的“沃土”,艰苦环境是成熟的“催化剂”。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们收获了踏上社会的第一桶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毕业于潍坊学院英语专业的姜树坤2008年来到平度市祝沟小学支教。从参加支教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本着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山区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限,缺少教学辅助资料和设备,他就自己制作授课教具。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他把自己诙谐乐观的性格特点渗入到课堂当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形成了“趣味英语授课法”,使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接受知识,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他所任教的班级考试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均名列前三名。姜树坤在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学校总务处、教导处的相关工作;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学校中老年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利用自己的点滴时间,甚至是晚上和周末加班,帮助学校处理紧急事务和整理文案等。他这种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体现了当代青年所应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他的事迹得到了中国人事报、农村大众杂志的宣传报道,为今后的发展增添的厚重的砝码。
阜新路街道孙雪婷创立了“嫣然微笑服务岗”,四方区服务者们设计推出了《社区简报》、《爱心便民卡》、《办事指南》等便民措施,在街道和社区得到了广泛好评。居民的态度也由开始的登门第一句,“我找主任”,变为现在进门“我找小姑娘”,“我找小伙子”,树立了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公众形象,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优势。
政府搭平台,三项机制保障服务大学生锻炼成才
“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茁壮成长,政府的全力扶持至关重要。青岛市在招募、管理、保障和出路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选人”、“用人”、“励人”三项机制,为毕业生服务基层,锻炼成才搭建平台,使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一是严格科学“选人”机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人事人才网站等渠道大力宣传选派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发布《招募简章》,解释政策待遇,在全社会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服务基层的良好舆论氛围,得到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报名录取比例超过4:1。在招募过程中,严格按照《招募简章》要求,经过资格审核、笔试、面试和体检程序,全程邀请监察部门同志参加,严密组织,客观公正地做好招募工作。
二是建立良好“用人”机制。注重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实践培养,通过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保证他们最大限度地接受实践锻炼,尽快在基层实践中历练成才创造条件。青岛市招募的大学生全部选派到农村、学校、医疗和社区一线工作。注重抓好日常管理。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统一做好大学生上岗的人事档案接收、保险办理等工作,及时发放生活补贴,协调服务单位安排专门人员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方便周到的后勤保障,让大学生安心在基层工作,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增添了信心。
三是完善优惠“励人”机制。青岛市先后出台了《关于青岛市“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相关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强“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调整“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服务期间补贴的通知》等文件,完善了管理配套制度。对优秀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可由现在的3年服务期延长到6年;在服务期内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在农村基层“三支一扶”工作满6年,且历年考核等次在合格以上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可直接由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就地的原则,安置到事业单位就业,确保毕业生能够在基层安心工作。
近年来,青岛市累计选拔招募104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和社区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89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451名高校毕业生继续在基层服务。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中,579人实现就业,占98.3%; 196人考录上国家省市公务员,占33.2%;225人考录上省市事业单位,占38.2%; 158人自主择业,占26.8%。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一线,较好地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基层带来了活力,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陈慧平)
(人民网青岛11月10日电)
责任编辑: 许小宁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