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菲 胡碧源
漫步在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宽阔的进村道路两侧是连绵的高标准葡萄大棚,作为济宁主城区周边知名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十几年来,刘村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住进了乡村社区新楼房,伴随着“刘村葡萄”名气日益增长的,还有村民们鼓起来的腰包。“现在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各类垃圾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更加整洁。咱们出门就进大棚挣钱,回家水电气网一应俱全,不比城里社区差。”在刘村村民程子兰看来,生活环境的日益优化算是补齐了村庄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农村厕所革命等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工作,补足乡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助推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协调推进上出“硬招”,稳步推进农村水质改善。高新区专门成立了区农村黑臭水体专班,并把该项任务纳入区纪工委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工作重要内容及全区年度“双百工程”,实行挂图作战、包保领导、靠前指挥、高位运作。2023年印发《济宁高新区2019-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全区水务重点工作会议,对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专班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截污控源工作的实施、指导、督导工作,做到部门联动、动态管控,形成合力,协同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同时压实各街道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工作,制定具体治理方案、开展实施,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发现一条、治理一条、落实长效机制一条”,确保水质三项指标和外观面貌良好的基本治理效果。目前高新区共有14个村庄开展年度治理。
在补齐短板上出“狠招”,突破实现农村“厕所革命”。今年以来,共完成50户厕所新建年度任务,累计已完成27825户。高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改厕巡查计划,持续开展农村改厕问题摸排整改,组织第三方公司不定期对各街道整改提升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街道,督促其落实整改,检查情况列入年度考核,不断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截至目前,共下发问题反馈单15份、督办单2份。同时为进一步巩固农村改厕成果,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机制建设,印发《济宁高新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红黄蓝”监督办法》等文件,每月对管护服务公司进行月度评比考核,根据服务质量和问题整改提升情况分别予以“红、黄、蓝”三色评级,督促管护公司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脏乱差”问题时有反弹。部分村重视程度不够,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反复出现“四大堆”、乱占公共空间、线路凌乱、小广告乱贴等问题,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循环。今年以来,高新区村庄清洁行动积极配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先后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干净整洁迎‘五一’”专项行动。同时,激励各街道积极行动,围绕人居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在靶向发力上出“准招”,实现农村垃圾治理整改。按照2023年乡村振兴工作安排,高新区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进一步理顺体制,强化督导,落实责任,不断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23年,高新区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和东城建设集团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提升行动2次,累计出动环卫工人1400余人次,集中对各类积存垃圾、坑塘、沟渠、垃圾死角等进行集中整治,共清理四大堆50余处、坑塘沟渠95处,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