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胡碧源 刘菲)6月10日,济宁市“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品牌推介系列发布会——高新区专场举行。发布会向与会媒体代表介绍了济宁高新区打造“习语润儒乡·蓼河新声”基层宣讲品牌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济宁日报、济宁广播电视台、济宁晚报、济宁新闻网、东方圣城网等重点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单位的10余名记者参加本次发布会。
发布会上,高新区党政办公室、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就济宁高新区打造“习语润儒乡·蓼河新声”基层宣讲品牌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情况进行了发布。高新区总工会、洸河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还就媒体提出的区总工会组建的“劳模工匠宣讲团”有哪些特点、洸河街道在建设“一村一品”文化品牌队伍中有哪些文化品牌及特色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队伍新面貌 内容新高度 活动新气象
——济宁高新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宣传部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部长 刘仓辉
A、分层分众广纳贤才 理论宣讲队伍呈现新面貌
严把“选人”关,优化宣讲队伍结构。按照政治素质强、理论素养高、授课水平好的标准,统筹协调全区宣讲队伍建设,组建由主要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宣讲团,对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会议精神进行阐释宣讲。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高新区迅速组建以党工委委员、党政办主任为团长、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级宣讲团,分赴基层一线累计开展主题宣讲近100场;组建由巾帼青年、教师、中小学校长、基层党组织书记、劳模工匠和国企骨干组成的6支、29人的“习语润儒乡”系列宣讲团,充分发挥优秀青年、英模人物等群体作用,注重贴近行业领域实际,贴近干部群众实际,开展“接地气”“冒热气”的宣讲活动;各街道组建“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第一书记、百姓名嘴为主体,共55人的“五讲六进”宣讲队伍,发挥了基层特色宣讲品牌在引导群众、鼓舞群众方面的独特作用。
严把“培养”关,提升宣讲队伍水平。把素质能力建设作为宣讲队伍建设的关键,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实行“三级培养”机制,即“以老带新”培养、“以讲代培”培养和“以赛促优”培养。充分发挥宣讲能手、老手传帮带作用,灵活采取线上线下形式,累计举办宣讲技能培训10余次,对需要重点培养的宣讲员,委派宣讲专家进行一对一定向指导,不断为宣讲队伍注入源头活水;在宣讲活动安排计划中,注重向政治强、素质高、思路新、嘴巴巧的年轻宣讲员倾斜,多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机会;通过持续举办“中国梦·新时代”系列百姓宣讲比赛和“蓼河新声”基层理论宣讲大赛,积极发动各个领域、层次的100余名宣讲员参与其中,从而快速提升宣讲能力和水平,增强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严把“考核”关,激发宣讲队伍活力。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把基层宣讲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部门单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宣讲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针对各宣讲队伍实行目标考核制度,年初制定全年月度宣讲计划,采取“周调度、旬推进、月通报”形式,对各宣讲队伍责任单位进行督导评比;选树宣讲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择优参加区级以上理论宣讲比赛,作为典型案例在区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作为年度考核“先进个人”评选依据之一;对不胜任工作的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宣讲队伍时刻能“顶得上、用得着、靠得住”。
B、宣传宣教入脑入心 理论宣讲内容提升新高度
深入一线讲理论,让宣讲接地气。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既要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理”,又要讲如何解决一家一户实际问题的“小道理”;既要有集中统一的权威宣讲,又要有为不同受众量身打造的个性化宣讲。柳行街道充分发挥省级理论宣讲基地和省级理论大众化示范点作用,组织宣讲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等基层一线,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小切口讲大故事,让基层党员、普通群众在听故事中学理论、受教育,从而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面对群众讲政策,让宣讲聚人气。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追求就愈发凸显,人民群众越来越有余力也越来越愿意来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政府的政策措施。开展基层宣讲,就是让理论政策更多地与基层群众面对面,让理论政策的力量直接传导至基层群众这个“神经末梢”。洸河街道将理论宣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创新开展“四色”宣讲渲染“彩色民生画卷”,在宣讲前积极开展调研走访,摸清基层群众的诉求,围绕党建、生态、文化、公益等多个角度开展宣讲工作,在面对面的解疑释惑、沟通交流中不断推动党的先进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建强阵地讲文化,让宣讲扬正气。黄屯街道高标准打造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藏书2.6万余册的农家书屋,创新开设“全民阅读大讲堂”品牌,以经典阅读弘扬优秀文化,以“图书馆+”聚合社会资源,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辐射力,每年举办各类全民阅读宣讲活动50余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拓宽渠道活化载体 理论宣讲活动焕发新气象
赋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有深度。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紧紧围绕“五有”“五为”“五聚”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其宣传、教育、服务、引领群众的积极作用。依托中心-所-站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高标准打造80余处理论宣传宣讲功能室,精选理论素养高、宣讲经验丰富的“名嘴”,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宣讲团,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常态化开展分众式、定向式、互动式宣讲。接庄街道完善“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创新打造“智慧助老,让老年人轻松玩转微信”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采取培训和面授相结合的形式,宣讲微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手把手教老年人玩转智能手机,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该项目也成功入选了全市“五为”志愿服务项目库。
赋能文化惠民,以文化人更有温度。为满足新时代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普惠化、均等化等方面的优化升级,高新区充分利用文化惠民演出和公益电影放映这类频次高、覆盖面广、内容质量高、贴近群众的活动方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与主旋律宣传宣讲阵地紧密结合的济宁高新区全新宣传阵地,优选文化惠民演出团队和公益电影放映公司,在“一村(社区)一年一场戏”和“一村(社区)一月一场电影”的基础上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频次,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政策融入演出和电影节目,做到以文化人、寓教于乐,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弘扬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赋能美德健康,移风易俗更有力度。高新区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新渠道、新形式,在氛围营造、学习互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大力创新,使宣讲走“新”更走“心”,推动新时代美德高新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深化“高新云宣讲”品牌,紧密结合文明创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不断弘扬凡人善举,分阶段、分步骤推出“美德高新·文明新城”专题专栏,宣传宣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文明新风吹遍蓼河新城。王因街道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利用核酸检测屋、贴纸、一米线开展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讲,防疫宣教两不误,在潜移默化中使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组建“教师宣讲团”和“红领巾宣讲团”,在辖区各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宣讲活动,使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
记者提问
1、高新区总工会组建的“劳模工匠宣讲团”有哪些特点?
济宁高新区总工会副主席郭菡:
一是广招才建队伍,锻造理论宣讲排头兵。“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鼓舞职工群众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新区总工会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吸纳领导干部、劳动模范、基层党组织书记成立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劳模工匠宣讲队伍,依托基地教育、合作办班强化宣讲团理论教育,宣讲团上下联动,同步推进,实现宣讲全覆盖。劳模工匠宣讲团的成员,是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是高新区职工群众的引领者,他们带动职工群众用最朴实的劳动精神创造出不平凡的光荣事迹和“劳动美”的价值体现。
二是筑平台扩阵地,打造理论宣讲新格局。高新区总工会将开展基层理论宣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整合村居、社区、企业、学校等平台,大力建设职工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驿站、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理论宣讲阵地,统筹发挥各领域宣讲人才优势,为“习语润儒乡·蓼河新声”劳模工匠宣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为拓宽覆盖面,开展劳模风采、高新最美职工事迹展播等宣传宣讲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使劳模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三是活形式求实效,唱响理论宣讲主旋律。积极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讲好理论政策和身边故事,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进车间、进班组、进学校、进社区;引导街道、村(社区)挖掘特色优势,活化宣讲形式,送“及时雨”、树文明风、聚职工心,全力构建“红色讲坛”、百姓身边的“职工之家”,将理论宣讲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高新区总工会开展的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在促进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济宁高新区总工会副主席郭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高新区总工会组织成立了“劳模工匠宣讲团”,并不断拓展组织成员,扩大宣讲范围,面向职工群众开展有特色、接地气、入人心的宣传宣讲。宣讲团的成员也从刚刚成立的几人组织发展成一支有规模、有阵地、有带头作用的标杆队伍,宣讲团成员共计30余名,他们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进企业、进班组、进校园,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高新校区、山东东岳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浩珂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天虹纺织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开展“习语润儒乡·蓼河新声”劳模工匠宣讲活动。
其中,后岗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明武同志在2017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他为群众解决就业,带动群众致富,在为民谋幸福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他本着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坚定决心,带领大成公司蓬勃发展,业务现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200多个大城市;广育堂炮制中心主任陈厚高,疫情期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研发防疫香囊,他结合此次疫情的特点,提出将经典古方中的药材与广育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药炮制技艺巧妙结合,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陈老师结合其一生的炮制经验将这个繁琐的过程反复进行了几百上千遍,为防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5月荣获济宁市劳模。他们的光荣事迹让扎根在高新基层的职工们产生敬佩和向他们学习的共鸣。
同时,宣讲团不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企业、走进职工心里,不断增进职工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劳模工匠宣讲团的常态化活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具体体现,是给广大职工群众传递正能量,延续使命感的强有力推手,更是团结引领全区干部职工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助推器”。
下一步,劳模工匠宣讲团将更加注重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宣讲活动,把劳模工匠精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基层干部群众,让常态化多样化的宣讲志愿服务常伴职工左右,努力形成劳模工匠宣讲活动亮点频闪、“全面开花”的工作局面。
3、在“习语润儒乡·蓼河新声”宣讲活动中,洸河街道打出亮点品牌“‘四色’宣讲渲染‘彩色民生画卷’”,在宣讲与民生相结合方面,洸河街道具体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济宁高新区洸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孔令伟:
洸河街道作为基层街道,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宣讲工作落脚到为民办实事中,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最终目标,围绕党建、生态、文化、公益等多个角度开展宣讲工作。
一是党建+宣讲,为民生铺筑红色底色。在每个社区组建“红心公益”志愿服务队,为居民群众开展“红色代办”服务;深入贯彻“党史学习教育”行动,在辖区内广泛开展党史宣讲,高水平开展“五讲六进·百姓宣讲”党史宣讲初赛,为辖区宣讲能手和优秀党史故事提供展示舞台;充分发挥共驻共建单位和民情书记队伍作用,定期开展各类民生活动,为群众答疑解问、排忧解难,不断拉近干群距离。
二是环保+宣讲,为民生点缀绿色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通过组织观看生态文明纪录片、邀请专家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形式,广泛宣讲绿色环保理念,结合创城创卫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共创生态宜居洸河。同时,认真梳理上级交办和群众反馈环保问题,做好整改落实,修补环保漏洞,让绿色不仅“听得见、看得到”,还“信得过”,促进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是文体+宣讲,为民生舞动橙色活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平台,充分利用“五讲六进”宣讲团队等优秀资源,将各类宣讲主题融入文艺作品中,面向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组织开展文化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多形式、多主题的宣讲活动。同时,培养、塑造14支“一村一品”文化品牌队伍,鼓励其以文艺形式讲理论、讲政策、讲党史等,不断推动“群众听”到“群众讲”,逐步提升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四是爱心+宣讲,为民生涌起蓝色涟漪。围绕社会公益与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帮扶,结合“六一”儿童节、全国助残日等节日,讲解相关政策,开展社区义诊等公益实践活动,呼吁居民群众关心、关爱、关照弱势群体,形成和谐友爱社区氛围。同时,动员网格员入户工作时,主动发现困难家庭、困难群体,主动上门讲解帮扶政策,主动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切实让帮扶政策落到实处,让帮扶对象感受到社区温暖。
4、洸河街道都有哪些文化品牌,都有什么特色?
济宁高新区洸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孔令伟:
洸河街道经过深入挖掘、着力培育,前后共打造了东闸社区太极队、三郭社区武术队、三郭社区艺术团、黄庄社区书法队等14支文化品牌队伍,各支队伍均是来自辖区的文艺爱好者,也各个身怀“绝技”。
例如,三郭社区武术队不仅有专业的咏春训练模式,荣获多种荣誉,还免费向社区青少年居民开放培训,培养孩子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的意识;
三郭艺术团拥有近乎“专业”的艺术团队,不仅经常在社区开展公益演出,弘扬豫剧等戏剧传统文化,还自主创作了“创城”“孝当先”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以生动的方式普及了文明生活、移风易俗等理念;
黄庄社区书法队则是联合高新区书法协会,利用黄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辟了自己的书法工作站,不仅水平高,还免费向社区书法爱好者开放,吸引了许多社区居民中的书法爱好者前来切磋交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多次书法展览,受到社区居民大力称赞。
近期将在“福美洸河”公众号推出专栏专题介绍辖区各支文化品牌队伍。后续也将探索更多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化活动开展方式,为“文化品牌”队员们提供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