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5日
首页
第04版:

黄屯街道:

微型消防站构建街道“3分钟灭火救援消防体系”

本报济宁讯(记者 刘菲 通讯员 姬长征 陈吉玲)近年来,黄屯街道党工委统筹安全与发展,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站,配齐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实施“素质固安”工程,提升辖区居民安全素质。

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站作为基层应急救援第一线力量,针对街道“居民集中进社区,企业集中进园区”的特点及街道应急救援工作需求,注重提高打早、打小、打了的应急能力,实现“一呼多应、越级呼叫、就近呼叫”的功能,能有效将方圆3公里内的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地集结参与先期救援,确保在专业救援队伍到达前控制态势,将险情处理在萌芽状态,成为区域应急救援工作的先锋力量。

四大核心模块织密安全网

高新区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站位于黄屯街道金色嘉苑西区,临近黄屯党群活动中心,记者跟随相关负责人来到这里,一座砖红色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顶部“应急救援”四个大字十分显眼。

“救援站一层为消防车车库,一旦发生火情,我们的消防人员便穿戴好装备从这里出警。建筑二层是值班室,消防人员在这里接警和办公。”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站站长郭立海说。

街道投资了600余万元建设应急救援站,该站占地300多平方米,共分为微型救援站、社区智慧化指挥中心、物资储备库和“素质固安”体验中心四大核心模块。微型救援站拥有应急救援车辆2辆,载水量4吨,扬程18米,专职应急救援人员9人,成为了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的“先头兵”。“黄屯街道微型救援站配备的消防车属于小型消防车,这种小体积的消防车更适合在农村和小区的狭窄道路上行驶,如果发生火灾,能够确保接警后3分钟左右到达现场,对早期火灾的扑灭起到重要作用。”郭立海介绍,此外,救援站聘请的专职应急救援人员均为周边居民,熟悉周边环境,确保出现火灾险情及时赶到。

除此之外,社区智慧化指挥中心实现了“市、县、镇、站”四级“一键联通”,重点区域、关键部位“一键调阅”。物资储备库目前储备了防汛类、防火类、防爆类、救灾类4大类、30多个品种的应急物资。“素质固安”体验中心改变传统说教模式,划分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等8大板块,采取实物展示、体验互动、多媒体展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体验和应急宣传,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素质固安科普馆每年为辖区居民、学生、从业人员开展培训30余场,接待观摩5000余人次。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据了解,黄屯街道辖区面积42k㎡,是全省第一家由32个行政村合并成一的大型农村社区,拥有四大社区、五大工业园区、六大商住区,共9000户,3.6万人。金色嘉苑社区作为由传统农村居住向现代化小城镇转变的典型代表,火灾防控、居民生活安全问题成为新的难题。

2016年,金色嘉苑社区正式建成搬迁,原本住平房的村民住进了楼房,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没有及时转变,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旧生活习惯也被一起带进了新房里。

“居民们刚刚搬进来的时候,小区里飞线充电的情况很多,因为过去在村里居民们都习惯了在自家院子里扯线充电,电动车上楼充电情况也很多,安全隐患很大。”郭立海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许多中老年居民习惯在楼道中摆放纸箱等杂物,一些居民也会将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在楼道,整个楼道内拥挤不堪。“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距离黄屯街道办事处大约7公里,路程至少需要十多分钟,而且中途有铁路立交桥,大型消防车无法通过。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和火灾自救能力欠缺,用电、用气不当,小区里又多为高层建筑,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郭立海说。

针对这些问题,2016年初,黄屯街道投资建设了微型消防站,招聘9名退伍军人担任消防员,并配置了小型消防车。2019年4月,微型消防站挂牌成为微型应急救援站,并新购置了电动泡沫灭火车、应急照明灯等设备。

2019年,黄屯街道又投资建设了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并通过修订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值守制度、设置专职信息员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同时,街道还投资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站,在辖区10余家企业建立微型应急处置站,并在社区建设4处应急避难场所。

微型救援站建立后,辖区火灾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金色嘉苑78号楼的一名独居老人由于使用电器不当引发火灾,微型应急救援站队员驾驶消防车第一时间出警,在消防救援大队队员到达前,成功将火扑灭。“居民们遇到火灾或者其他应急险情,都可以拨打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站值班电话报警,社区巡查人员也会进行巡逻,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处理。”郭立海说。

2021年1月起至今,全街道共有消防警情6宗,微型消防站及时到场处置的有4宗,基本实现了消防力量3分钟可到达街道辖区任一区域进行警情处置,实现了灭小、灭早、灭初期目标,街道快速消防救援新体系已基本建成。

构建街道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救援站建成以后,辖区遇见出现火灾能及时处理,同时,对居民的科普教育和行为规范也不能落下。”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办事处人大副主任、黄屯街道应急救援站相关负责人姬长征告诉记者。近年来,黄屯街道实施“素质固安”工程,积极开展志愿服务、送教下乡、公益宣传、文化传播、警示教育等活动,提升辖区居民安全素质。

“大娘,这些快递箱子不能堆在楼道口,不光堵塞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很危险,一定要尽快移走。”“给热水袋充电的时候一定不能离开人,这次只是烧坏了,如果爆炸了伤到人就不好了,平时用电也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是消防安全明白纸,您看一看。”10月28日一早,网格员许新宁便在辖区开展上门入户,为居民们送去消防安全明白纸,并对居民们有消防隐患的行为进行劝导和教育。

近年来,黄屯街道定期组织救援人员、网格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巡查和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居民进行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对飞线充电、乱堆乱放等行为进行规劝,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树立榜样,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针对社区里飞线充电的问题,去年街道投资建设了10余个充电桩,引导居民在充电桩进行安全充电,逐步解决居民生活习惯中的消防安全隐患。”许新宁说。

据了解,黄屯街道结合辖区灾害事故特点、产业特色等,组织现有警务、卫生、民兵、网格员、企事业单位、电力通信保障及志愿者等人员,组建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队伍。立足合村并居到城镇化转变的实际,贴近工业园区专业生产的特点,围绕商住区“九小场所”多的状況,优化街道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8个、社区应急预案4个、应急救援站应急预案8个,针对园区企业采取“一周一小练、一月一大练、一季一检验”的办法推进预案演练常态化。针对学校、商业区“九小场所”、居民生活区的楼长、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人员采取定期培训、定期演练的方式,提升隐患排查、风险防控、自救互救能力。

“平时区里和街道时常开展微型应急救援站队员实训,实训会就作战服如何摆放、如何穿戴,如何连接水带和使用消防水枪,如何使用正压式呼吸器等基本技能训练科目进行练习,对消防救援车辆和应急装备使用也会进行讲解。”姬长征说,通过基本技能实操实训,进一步增强了微型应急救援站队员的安全应急水平,有效提高了站点处置初期火灾的能力。队员们在参加实训后,会向村居、社区群众积极传播应急知识,逐步营造人人关注应急、重视应急、参与应急的浓厚氛围。

社区消防救援体系建成后,灭火救援网格覆盖面更广泛了,人居环境更为安全了。群众纷纷对街道为居民办实事增配微型消防站的举措拍手称赞。“这几年,社区里为了我们居民的安全出了不少力,经常给我们宣传安全知识,生活也更加安心美好了。”金色嘉苑西区居民吴冯英说。

2021-11-05 黄屯街道: 5 5 济宁高新新闻 content_124659.html 1 微型消防站构建街道“3分钟灭火救援消防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