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曹俐)近日,市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全市优秀改革案例评选活动,经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共遴选出六大类40个优秀案例,其中,“济宁高新区打造淮海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谷”获评经济发展类2020年度全市优秀改革案例。
2019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围绕“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和“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两大核心任务,面向“制造强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导向,面向“231”产业集群培育的重大需求,坚持“五化融合”创新理念,推动创新链、项目链、数字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七链”全面融合,集全市之力建设淮海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平台、孵化平台和人才高地,在创新创业共同体和创新“生态圈”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效。
“集成化”思维打造双创共同体
济宁高新区确立了“1+N”空间格局,“1”即创新谷核心区,主要指高新区产学研基地周边约9平方公里的科创资源集聚区,“N”即创新谷协作区,主要指全市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目的是打造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共同体。
在创新谷核心区用地和物业异常紧缺的情况下,高新区党工委以大魄力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创新”,腾出近20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和低效利用空间,建设了1万平方米的全省首家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了8万平方米的济宁·中关村创新中心,新建了3万平方米的山东省激光研究所,并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质创新平台。去年以来,核心区新建产业研究院(所)共计14家,其中,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等综合型产业研究所5家,山推工程机械协同研究院、山东生命科技研究院、济宁西电人工智能研究所等主导产业专业研究院(所)9家,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加速聚集态势。
高新区通过政策引领,鼓励和支持核心区内企业向创新谷协作区开展技术输出,推进孵化成果转移转化,济宁市产研院、中科先进院、清华启迪研究院等科研院所30余个成熟孵化项目导入创新谷核心区和协作区。比如,济宁市产业研究院全年引进落地高质量产业化项目12个,促成院企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投资5570万元,储备项目10余个,累计带动县区及外部投资约63亿元。
“协同化”模式畅通转换多渠道
济宁高新区大力支持创新谷核心区内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孵化成果向县市区协作区转移落地。高新区辰欣药业建设了面积3.2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先后在金乡、汶上、邹城的创新谷协作区建设了3个生产项目,产值超过10亿元。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整合产业链创新和研发资源,实行协同攻关,带动整体跃升。山推协同研究院以5000万元的科技产业基金扶持,整合山东重工各板块研发力量,在创新谷建设协同研究院,辐射带动了县市区、协作区20多家配套企业同步转型提升、升级换代,带动传统工程机械向智能化工程装备转型升级。另外,根据企业产品需求,开展定制化科技服务,定向研发新产品,定向点供,目前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超过100项。比如,济宁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院承接了汶上佛都药业、济宁光明药业等多家企业委托课题,2020年技术交易额已突破1500万元,增加企业销售收入3亿元。
“市场化”路子开辟合作新路径
高新区坚持创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新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努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成立了全市首家以运营创新要素为核心的集团公司——济宁创新谷发展集团,市场化管理、运营山东增材制造与设计验证中心等19家公共技术平台,100万平方米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完整孵化链条,2年来向产业园区转化科技型企业30家。同时,设立专业化的创新基金,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了总规模为3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扶持基金,支撑创新谷创新平台建设和项目孵化。目前,已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总投资15亿元的永生重工高端底盘件项目、10亿元的瑞成宇航碳纤维项目、7.5亿元的海富电子智能制造项目等一批省重大项目建设。
另外,积极发展科技成果、专利等资产评估服务,建设了区域性技术交易平台,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2019年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区内通佳机械、中科先进院、广安车联3家企业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全市4家),山推股份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全市唯一1家),高企公示数量及申报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位。
“国际化”视野链接全球硬科技
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声望的领军人才和研发机构。一方面,先后与国内外120余家院校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全区各类院企、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500项,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160余家,创新要素集聚态势明显。瑞成宇航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了碳纤维研发中心,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封锁,已建成世界第4条、国内第1条高导热碳(石墨)纤维连续长丝生产线,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先后推动鲁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合作基地、辰欣制药中印联合研发平台、比利时HistoGenex中心实验室、诺贝尔奖实验室等国际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比如,鲁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合作基地由鲁抗医药与古巴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CIGB)合作共建,全面建成后将填补济宁市医药产业在基因工程和大分子生物药物研发与生产方面的空白。
“生态化”理念建设创新生态圈
高新区制定了济宁“创新谷”项目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园区管理与运营办法、园区双招双引政策等系列制度,总的导向就是要引进更多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靓鸟,对于低成长性的企业坚决排除在门外。今年以来,累计签约落地科创型、技术类项目21个,总投资额56.7亿元,带来国内、国际领先关键技术、生产线62项(条)。
在人才供给方面,依托山东人才改革试验区,成立了市场化的人才发展集团,探索了柔性引才、产业育才、服务留才等新路径,实施了“项目+资本+人才”的一体化引进模式,正在形成有温度、有高度、有维度的“蓼河国际英才港”。近年来,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持续为高新区注入前沿动能,同时,海内外合作院士12人,国家级重点人才翻倍增长,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增至90余人,为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撑。
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配套环境,高新区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居住、旅游、养老等配套设施,营造了人才生活的最优环境。孔子国际学校、海达行知学校提供十五年一贯制教育,人民医院东院区满足高端医疗需求,印象吟龙湾、红星爱琴海、华润万象汇、奥特莱斯等构筑综合商贸服务圈,济宁新机场、济微高速、鲁南高铁打造了便利的交通,蓝领公寓、人才社区、专家公寓等人才安居工程有序推进,同时,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国际超市、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同步配建“类海外”服务设施,目前已集聚美、日、德、俄、意、法、澳等7个国家和台湾专家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