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曦
近一个多月来,济宁高新区在新材料新能源集群建设上频频曝出好消息: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济宁分会场在高新区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现场举行,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标准化、定制化多层生产厂房,研发办公及配套设施;济宁高新区集中签约3个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包括与张家港美景荣签订美景荣PDO、PTT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与顶峰航空科技签订飞行机器人产业基地二期项目,与中科精密材料(山东)有限公司签订高端复合材料项目……高新区正朝着建设国家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的目标奋进。
按照“园区化聚集、规模化发展”的原则,高新区近年来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碳材料、应急安全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先进工艺和关键技术,加快集群化招引、产业化应用、项目化落地,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也已进入加速起步阶段,正积极布局氢能源研发与应用产业链,力争形成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氢能多联供的完整链条,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数据显示,全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板块聚集企业60余家,201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5亿元。
为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在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方面,依托纬世特新材料、远山新材料、加睿晶欣新材料等企业优势,重点做大单晶硅、晶圆片、外延片等上游半导体材料,布局以氮化镓、碳化硅为核心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完善半导体器件生产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链条,同时开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市场发展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模组,完善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再到产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围绕碳化硅、氮化镓、砷化镓等宽带半导体及碳纤维、石墨烯等碳基新材料,吸引上下游企业入区发展。在碳纤维新材料产业方面,依托瑞城宇航,重点发展高性能、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及其功能性复合材料,重点招引碳纤维新材料等上下游企业落地。在纺织新材料产业方面,依托如意集团重点突破具有高强、高模、细旦的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关键加工技术,在轻量化防护材料和海洋工程等应用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产品封锁;其中,重点招引弹性新材料、调温纤维材料、聚乙烯纤维、锦纶纤维等领域,力争纺织新材料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应急安全新材料方面,以安立消防材料、巴斯夫、浩珂科技等为带动,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争取成为全国知名的应急消防新材料特色园区。
为加速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高新区积极布局氢能源研发与应用产业链。重点抓好氢枫能源加氢站项目,充分发挥加氢-输氢-用氢核心业务优势,积极招引和培育氢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形成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氢能多联供的完整产业链条;开发适用于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加快推进储能设备的研发制造;探索“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互联网金融”模式,打造新能源服务和监管平台。
据悉,下一步高新区将致力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鼓励新材料企业与上游研发机构及下游应用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材料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支持开展国际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先进工艺技术、重大技术装备、专用生产装备开发,提高生产关键工艺装备自主保障能力,推进新材料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一方面,推进纬世特、加睿等与山东大学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合作,加强大尺寸碳化硅、氮化镓等单晶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解决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制约。另一方面,支持瑞诚宇航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开展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研究及应用测试,突破高强高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此外,支持如意集团与中科院开展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制备技术合作,打造全球领先的无人值守纺纱车间。
同时,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定位,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重点领域,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拓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渠道,抓好国家“千人计划”、泰山系列重点人才工程,举办或参与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以赛引才、以园引才、以才引才等引才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保障力度,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专家企业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人才国际交流,实施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外国专家项目,优化人才团队成长环境;加强新材料新能源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企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工学、工程研究生,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与创新团队。
此外,借鉴外地经验,高新区将进一步细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配套政策,以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政策优势打通产业链障碍梗阻,形成多方共建、高效集成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设立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为招引的重点新材料项目提供支撑。
据相关负责人称,到2023年力争全区新材料新能源重点企业达到50家,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达到80家,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初步建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先行区、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先行区,打造国家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