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曹俐 刘菲 胡碧源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五谷丰登。9月23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时节,也是我国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们一年的忙碌陆续迎来丰收,广袤田野处处漾着丰收的喜悦。
眼下,在黄屯街道于屯村巧农人合作社,180余亩的红薯迎来了丰收季。一台“铁牛”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村民们忙着给新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雨水富足,土壤松软肥料适宜,我们于屯村巧农人合作社的地瓜喜获大丰收,每一株都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是土地对大家辛勤劳动最真挚的回馈。”高新区黄屯街道于屯村书记许新宁表示。
据了解,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于屯村共有村民346户,人口1420名,党员65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的村两委班子任职以来,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成立了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为目的的巧农人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后,两委班子大刀阔斧开展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700余亩,动员60多户村民入股,筹集股金50余万元。今年共种植金银花试验田11亩,地瓜180余亩。农作物长势喜人,目前金银花已销售完毕,地瓜正在采获。
黄屯街道于屯村第一书记范秀峰告诉记者,合作社种植的180亩地瓜,亩产量可以达到1万斤左右,现在销往全国各地,大概一天发车7、8万斤左右。合作社今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左右,这些入股的村民后期可以分到5000元左右。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产品销售利润,黄屯街道于屯村两委在合作社开启了“第一书记助农直播间”,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模式,使红薯的销售利润大幅提升。下步,于屯村将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王因街道魏庙村,玉米收割机正在地里分片作业,金黄色的玉米棒子随之落入粮厢,原本立在地里的玉米秸秆则被切碎成养殖户喜欢的青贮饲料。农机轰鸣,农人忙碌,空气中泛着鲜玉米的甜味,金秋的田野透着收获的喜悦,王因街道“三秋”农业生产正逐步进入高潮。
济宁高新区恒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来忍说,这里连续两年购了四台大型的玉米收割机,每天的作业量能达到70到80亩,甚至还要多。在把玉米收得比较干净的情况下,同时把秸秆还田做得比较精细。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强,达到颗粒归仓,企业条件好、企业化程度高,粮食打得比较多,农民满意。
下一步,高新区将切实抓好“三秋”农业生产工作,继续组织人员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落实好病虫草害防治关键技术措施,做到虫口夺粮,确保秋粮稳产、增产;指导农户提前做好秋汛防范,根据天气状况提前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救灾措施,发挥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兜底保障作用,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千方百计夺取秋粮丰产丰收。同时,全面做好秋耕秋种工作,确保收获播种有效衔接,不误农时,为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