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首页
第04版:

走进消防员的一天 看“最美逆行者”怎样炼成 本报济宁讯(记者 刘菲 通讯员 赵福军 孟新伟 高德雨 摄影 李伟)有人说,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当普通人向外奔跑寻找生机时,他们却逆流而行,在烈焰中以生命护卫生命。在全国第31个“119消防宣传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济宁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走进这个时刻准备赴汤蹈火的英雄群体。 范琳琳:21年奋战一线 不改初心传递消防精神 1983年出生的范琳琳现任济宁高新区消防大队同济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他于2000年入伍,2006年调到济宁高新区,在2016年退伍后,又毅然决然地留在原队伍,专职为消防事业继续贡献力量。作为一名入伍20多年的消防老兵,他先后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3次、各类嘉奖40余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他获得二等功。 汶川地震后,范琳琳与我市其他50余名消防指战员一同奔赴灾区,投身到抗震救灾一线,这段经历给他的人生和消防事业留下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当时只有25岁的范琳琳与战友赶到四川绵阳后发现,地震摧毁了几乎所有的主干道,绵阳成了重灾区,抢险救援困难重重。“去四川救灾的时候什么也没想,就想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能为灾区做多少事就拼命去做。”范琳琳说,到达绵阳后,兵龄较长的他被选入第一支突击队进山开路,需要和其他队员翻过三座山头,搜集了解现场受灾情况并寻找被困人员。 “我们是第一支进山的队伍,前面没有路可走,周围都是碎石和树,有时候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每天接连不断的余震带着山上的石头砸下来,暴雨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情况特别危险,说不害怕那是假的。”范琳琳告诉记者,他们一队指战员每人背着重达六七十斤的装备和食物翻山越岭,整整12小时不停步,苦战七天八夜,几乎没有合过眼,饿了就用凉水泡方便面充饥……但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将灾区现场情况反馈回来,并在山上打好了支点,拉好绳索,帮助被困百姓安全下山。 “灾区同胞的求生意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范琳琳告诉记者,2008年在汶川参与救灾的情景很难用几句话描述,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深有感触。救灾回来以后,范琳琳没有因为接下来要面对很多危险而放弃消防事业,反而更加坚定信念,在消防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人人都知道困难,但是这件事还是要有人去做,有了灾情还是需要有人冲在前面。我对消防员这个职业抱有一腔热爱,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足够了。”范琳琳说。 如今,38岁的范琳琳已经奋斗在消防救援一线整整21年,在辖区救灾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现在的他不仅是一名消防指战员,在高新区负责微型消防救援站的训练活动,更是一名校园安全辅导员,为学生们带去一场场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将消防安全意识传给下一代,在消防事业的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甘海涵:10年见证消防变化 锤炼技能为民服务 今年27岁的甘海涵是济宁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同济路消防救援站战斗一班班长,早上5:30,他便与其他消防员一同准时起床,开始每天例行的早操。他在济宁高新区消防岗位上已10个年头,参与了无数救援任务,从17岁的青葱少年成为了一名优秀指战员。 “除非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我们的早操每天不间断,有时去学校,有时就在马路上,跑5至10公里,因为保持良好的体能是完成出警任务的必要条件。”甘海涵说。早上9时整,吃完早饭,完成车辆器材的例行检查和全部个人内务后,每日的训练正式开始。 “消防员的日常,训练几乎贯穿全天。除了周末和节假日,我们都需要不间断训练,晚餐后,如果没有巡逻和执勤任务,有时也要加练。”甘海涵告诉记者,每周日,大队就为消防员下一周的训练提前做好了周配档,将每日训练科目全都列在一张表上,让消防员们一目了然。 “今天我们进行的是体能训练,有单杠、负重登楼等,健身房里各种器械也一应俱全,一些项目是为了增加体力和耐力,让我们能在救援任务中坚持下来,还有一些项目是为了锤炼救援技巧。”据甘海涵介绍,消防员们不间断地训练,锤炼消防技能,是为了形成习惯和肌肉记忆,以便有足够的体能和技能去完成任务,如果疏于训练,一周或几天才训练一次,到了火场上就会动作生疏。“火场无情,消防工作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更不允许出现差错,否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每个消防员都必须将消防技能烂熟于心,一刻都不能忘、不能松。”甘海涵说。 “训练、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有可能接到出警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们会快速跑到车库,穿戴好消防服,第一时间登车,驶出车库,拉响警报,赶往事发地。”甘海涵说,对于出警时间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从接警电铃响到消防车出库,冬天限时1分钟,夏天则为45秒。消防员早一秒出动,国家或群众的损失或许就减少一分。 除了火灾、自然灾害,消防员的多数工作是与辖区居民打交道,帮居民解决生活难题,可以说这是离人民最近的一个部门了。“在我们的日常出警中,帮助居民开锁、移除马蜂窝、摘镯子戒指、拆卸机器等都是常事,只要居民有需要,大事小情我们都会去做。”甘海涵说,随后他向记者分享了今年夏天帮助杨柳国际新城居民移除马蜂窝的出警故事。他告诉记者,居民遇到的一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方法,很难安全处理,自行处置可能会造成伤害,消防员的热心帮助就是为了让居民解除烦忧。 消防员不仅是离人民最近的职业,也是离危险最近的职业。作为灾害事故中的“逆行者”,他们需要第一时间冲在抢险救援一线。2018年8月下旬,受台风“摩羯”、“温比亚”叠加影响,山东潍坊遭受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8月27日,甘海涵跟随增援队伍来到潍坊,到达后第一时间奔赴一线装沙袋、堵决口。洪水退去之后,消防指战员们又帮助当地老百姓清理家中积水和淤泥,连续奋战半个多月,帮助当地居民恢复了正常生活。 “作为一名消防员,看着当地老百姓受洪水影响,许多大棚里的菜都淹了,老百姓每天愁眉苦脸,感觉自己力量太小了,但还是想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这次救灾的经历,让甘海涵坚定了努力训练、提高技能、提高救援效率的想法。 甘海涵在高新区消防大队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也见证了这些年高新区消防工作的积极变化。“我刚来到高新区消防大队的时候,队里的消防器材装备、车辆等硬件设施还都比较老旧,消防车功能没有那么齐全,只能装水和一些器材。现在我们有泡沫消防车、32m高喷、54m登高平台等,可以直达十三四层的高层建筑进行救援,消防装备越来越先进。”与十年前相比,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甘海涵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消防部门在宣传方面的重视。 “现在我们通过发宣传单页、举办消防安全讲座,入户宣传等,老百姓也慢慢改正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电瓶车上楼充电、在楼道内堆放杂物等等。”与此同时,辖区里的社区和企业纷纷增设微型消防站,社区消防志愿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居民主动加入消防、参与消防,帮助排查社区消防安全隐患,检查消防设施,消防安全深入社区各个角落。 投身消防事业10年,甘海涵也度过了10个无法陪伴家人的春节。他告诉记者,对于工作,家人给了他非常大的理解和支持,每次与家人通话、视频时,他们总是鼓励他认真完成工作,家里的事不用牵挂,在他失落时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团圆的日子无法回家,失落是有的,但是消防部门比较特殊,在中秋、春节这种重大节日的时候,消防员要守护万家团圆,我的工作在此,责任在肩,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就是我为民服务的动力。”甘海涵说。 范琳琳

范琳琳

2021-11-12 5 5 济宁高新新闻 content_119918.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