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刘菲 通讯员 姬长征 陈吉玲)“大娘,这些快递箱子不能堆在楼道口,不光堵塞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很危险,一定要尽快移走。”“给热水袋充电的时候一定不能离开人,如果爆炸了伤到人就不好了,平时用电也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是消防安全明白纸,您看一看。”在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区,网格员许新宁总是不厌其烦地将一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告诉居民们,为他们送去消防安全明白纸。用他的话说,提升基层救援能力,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百姓了解消防安全知识,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需要多次上门入户、苦口婆心地劝导。
许新宁的工作是济宁高新区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宁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的相关要求,立足辖区实际和灾害事故特点,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平战结合、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面向“企业全员、社会全民”,持续深入推进“素质固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应急安全技能培训。尤其是投资760余万元在辖区规划建设了4处“一队多能”的一级应急救援站,引导企事业单位自主建设了29处二、三级应急救援站,更推进了应急救援力量延伸到“最末梢”,形成了区有消防救援队伍,实现了小灾能自救、大灾能增援的目标。
据悉,高新区依托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济宁分院建成特种设备安全技能培训馆,运用市场化手段建成蓼河新城“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政府投资建成安全文化主题公园、科普馆8个,开展安全教育、技能培训活动,广泛提升全民安全能力。今年以来,发动17个部门、5个街道,分区、街、企三个层面分期分批开展全员培训,累计培训特种作业人员5493人,社区群众、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8.74万余人。
在党政部门,针对产业特点、季节特点定期开展综合性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专项演练,着力提升应急指挥、协调联动能力;在企业,针对生产风险现状,采取“一周一小练、一月一大练、一季一检验”的形式常态化开展演练,着力提升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在社区,针对居民生活风险,定期开展电器火灾、电梯故障、极端天气等应急演练,着力提升居民逃生自救能力。今年以来,全区投入252.58万元,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居家安全类演练813次,参加人数26987人次。
在各级救援站,高新区配齐了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落实24小时战备应急值班制度,承担“宣传培训、安全巡查、救助服务、应急救援”任务。同时,各街道建立了由基层党员组成的先锋队、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救护队、电力通信工人组成的抢修队、基干民兵组成的应急队、警务人员组成的维稳队、安全网格员组成的巡查队,形成了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力量。
全区按照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高新区不断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目前,按照政府自储和企业代储的模式,全区储备了动力材料类、工程设备类、器材工具类、防护用品类、照明设备类、临时食宿类、交通运输类应急物资共七大类69种13.5万件,并与中联混凝土、贵和商场、佳世客商场等11家企业签订代储协议,形成了区、街、村(企)分级物资储备网格,确保全区应急物资能够就近快速调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为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零事故”社区创建活动,各街道采取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展板、横幅标语、宣传册等线上线下形式,大力普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突出宣传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用电、用气等安全常识,并定期发布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案例和各类自然灾害风险提示,广泛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