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9日
首页
第04版:

本报济宁讯(记者 薛坤 通讯员 林枫)“遵义会议说明我们党善于总结过去革命失败的经验,学会从中国实际出发,在矿井生产中,同样也要善于总结,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用党的新理论和经验指导实践……”

在杨村矿的调度早会“五分钟”集中课堂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邓辉每天都会对与会人员的党史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提问,根据答题人员答题情况对每个问题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重点人物等“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解析,点明其重要意义、历史价值,以知晓一个故事、悟出一个真理、思考一个问题、明确一个目标为前提,将党史中的智慧、经验与当前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生产难点、管理痛点有效衔接融合,不断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

记者获悉,该矿为创新打造高效快捷、高质高效的学习平台,开展了以“集中课堂”、“移动课堂”、“云端”课堂为一体的“五分钟”党史微党课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激发斗志,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取得实效。“五分钟的集中学习,为我们省去了查资料翻书籍的时间,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让学习事半功倍。”“每次学习都有收获,既有了工作目标也有了工作方法。”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

此外,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杨村矿“百灵”宣讲队不断创新宣讲方式,精心打造“五分钟”移动课堂,务求宣讲实效。宣讲人员将宣讲内容浓缩提炼,杜绝照本宣科、泛泛而读,开展了有奖问答、学习体会分享等互动活动,打破以一对多的“灌输式”、“强制性”传统宣讲模式,唱一首红歌、讲一个故事,以真情实感教育人、感动人,在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提高职工学习兴趣,为职工加油鼓气,增强斗志,进一步树牢“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的思想。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粮食短缺的时候,这条皮带就成了他们的‘口粮’,那时候的日子该有多苦。”在400 米井下的掘进迎头,生产准备工区党支部书记戴广利用“五分钟”休息时间为职工们讲了《半条皮带》的故事,这也是矿党史学习教育“移动课堂”的一个缩影。

各单位将党史微课堂搬到掘进迎头、采煤工作面、车间厂房,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走深走实,“田间地头”的“移动课堂”凝聚起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在现场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浏览杨村矿微信公众号,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杨村矿充分发挥“兖煤杨村”公众号、广播等宣传阵地作用,专门开辟了“党史学习教育”专栏,以“每日一学、每日一题、每日一歌、每日一谈”为核心的“四个一”子栏目,打造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为一体的三维式“云端”课堂,使职工穿越百年,身临其境,在“沉浸式”学习中全面系统了解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有血有肉的党史学习更加鲜活,更接地气,更加深刻,更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广大职工说道。

据矿党史学习教育小组成员马亚军介绍,为提高“五分钟”微课堂的质量,该矿微信公众号从题目摘选到宣讲形式再到“云端”推送,都会根据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相互关联进行筛选,内容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公司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结合矿井党的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量身打造”。

截至目前,该矿开展“集中课堂”110余期,“移动课堂”50次,“云端”课堂推送党史故事100篇,党史知识100个,经典红歌100首,党史微视频13条,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优秀征文14篇,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无盲区无死角。

2021-11-09 5 5 济宁高新新闻 content_119820.html 1 /enpproperty-->